(Ⅰ选择题部分)
2016年福建省质检文综历史选择题基本,出现在考生面前,有不少考生感觉到与平时的复习训练差异太大,一时无所适从,失分较重。但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题目的设计巧妙,只是我们平时的学习观念、复习和练习做得不到位。“能被猜中押中的高考题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考题”,而我们不时的复习、练习则往往带有猜题押题的心态。
以下对2016年福建省质检文综历史选择题进行释读,并对历史复习作简单提示(题目内容略)
24.(忠与孝):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释读:解题关键是全面理解料信息,一是“为国尽忠而舍父”,二是“自刎身亡而殉父”。体现“忠孝两难”,而一是单纯“移孝作忠”。“礼崩乐坏”、“家国一体”主要体现在天子、诸候制度层面,与本题信息无关。故选A。
提示:材料解读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理解的全面性,并能把握材料反映的中心思想,避免片面理解。其次,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包含着历史概念,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是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的重要依据。
25.(西汉时期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释读:从题干时间“西汉”可先排除C项“火药”;依据所学知识:铁器取代铜器是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其关键是矿冶技术的提高,D项“冶铸技术进步”比A、B更重要。故选D。
提示:本题首先考查调动运用所学基本史实:冶铸技术、火药等,还考到“模块”外知识“盐铁官营”,与“国标”卷的稍微“超纲”相似。建议复习时要适当结合“通史”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此外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的总体发展趋势也必要了解。
26.(宋朝从轮流服役到出钱代役)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选修Ⅰ王安石变法)。
释读:本题涉及选修Ⅰ王安石变法内容,也考查“历史逻辑推论”能力。民户从轮流服役影响了小农生产,出钱代役则保障了生产时间,“保证小农生产稳定”,D项正确。只是代役而非直接废除,“服役主体资格”没有改变;雇人代役与不是雇用剥削的“新生产关系”;当时也不是“国富民穷”;A、B、C项错误;故选D。
提示:本题考查到选修Ⅰ王安石变法,:冶铸技术、火药等,还考到“模块”外知识“盐铁官营”,与“国标”卷必考题考查到选修内容的情况相似,意在提醒考生不能盲目迷信“考纲”对“必考”、“选考”的界定,考生复习时要注意“必修”与“选修”内容融会贯通。
27.(明末清初闽粤移民开发台湾)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选修Ⅱ康熙帝)。
释读:本题主要调动运用知识和理解分析能力。清康熙时,闽、粤、台均处于中央集权控制下,移民台湾不是“冲击闭关锁国”;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在郑氏时期已经驱逐;A、B、D错误。闽、粤、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故选C。
提示:本题考查到选修Ⅱ康熙帝,涉及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等。考查意图、复习对策27题相似。
28.(中国近代前期丝织品出口
考点:中国近代经济。
释读:本题首先考查图表
提示:一是要强化图表信息解读训练;二是要加强“概念”教学;三是在解题中注意选项与题干信息的对应,不能抛开材料,单纯判断选项本身是否正确。
29.(奕訢筹办洋务建议体现的思想)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洋务运动)。
释读:本题为材料解读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理解的全面性,并能把握材料反映的中心思想,避免片面理解。材料主题是讨论与外国“外交斗争”的策略,体现“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干材料反映的主题不对应,故选B。
提示:适当补充“考纲”外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解题中注意选项与题干信息的对应。
30.(《红星照耀中国》改名《西行漫记》原因)
考点:抗日战争。
释读:本题考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推理能力。书籍原名显著突出中共的地位,改名出版当然是顾及当时执政的国民政府,B项符合题意,A、C明显无关。原名书籍已经在英国出版,并非“新闻采访中立原则”,D项不符。故选B。
提示:“新闻采访中立原则”是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一些历史科之外的“概念”在“国标”试题中也时有出现,复习时要适当拓宽知识面。
31.(1961年,陈云农村调研活动)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释读: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推理能力。从时间1961年直接排除A、D项;从“下放给农民私养”“留足自留地”判断B项错误、C项正确。故选C。
提示:要把信息解读与调动运用知识有机结合。
32.(古代希腊军事制度与政治制度关系)
考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释读:本题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理解的全面性,并能把握材料反映的中心思想,不要片面理解。材料主题是反映古代希腊城邦平民通过军事贡献逐步提高政治地位,进而建立平民政体。A项明显错误;B项与题干材料完全对应;C、D项与材料主题不对应。故选B。
提示:解题中要特别注意选项与题干信息的对应度。
33.(1833年法国谷物出口关税改革)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
释读:本题解题关键是对材料解读的准确和全面性。材料内容只涉及可调节“谷物出口关税”不涉及“进口税”,A、C明显与材料无关;该调整对政府关税收益增加没有明显影响,B条件不充分。“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有利于农业市场化。故选D。
提示:解题中要特别注意选项与题干信息的对应度。
34.(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运动)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释读:本题解题关键是对材料解读的准确和全面性。材料信息反映的主题是工人阶级形成组织,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反映了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C符合。A、B与材料信息不完全对应,D不符合史实。故选B。
提示:解题中要特别注意选项与题干信息的对应度。★“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对考生来说也是一个很难理解的
35.(二战后德国对战争的反醒)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释读:本题解题关键是对材料解读和逻辑推理。材料信息“战败日”改为“解放日”,强调德国法西斯的战败,也意味着德国人民的解放,主题是强调德国自身的复兴,而不是与它国关系。A比较全面反映主题;B、C、D不能全面反映主题,故选A。
提示:解题中要特别注意选项与题干信息的对应度。复习时要注意“必修”与“选修”内容融会贯通。
总结:2016年福建省质检文综历史选择题兼顾历史知识与历史能力考查。
在知识考查上,基本按《考试大纲》要求,同时打通“必修”“选修”界限,部分考查到选修内容甚至“模块”之外的“通史”内容。从复习内容广度看,要打通“必修”“选修”界限,并适当补充断层知识,形成“通史”知识体系;从复习内容深度看,可以适当深挖(如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概念解析、历史原因、特点、影响分析等)。
在能力考查上,侧重历史各种材料的信息提取、分析、理解。建议在复习中加强材料型选择题的训练。在解题方法上,一般可从以下三个层次步骤分析判断:
一、史实正确:通过题干与选项所反映的时间、空间、内容等对照直接判断。
二、概念精确:精确理解题干或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排除错误概念。
三、对应最佳:如果多个选项看似正确,就要进行反复比较,判断选项与题干材料的契合程度,得出最佳选项。
本次省质检选择题考查基本没涉及“程度适合”的考查技巧;但这一方式在“国标”卷还是时常出现,复习时也要多加注意。解题时要关注题干或选项中“程度”限制用词,对一些结论看似正确,但程度用词不当的选项加以甄别。
(Ⅱ主观题部分)
2016年福建省质检文综历史主观题突出历史主干知识,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在紧扣社会热点的同时,运用不同角度切入命题,考生即使猜到考试范围,也难以套用现成的答案,回避了应试教育中的“猜题”、“押题”。考生只有认真的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题目逐步认真分析解答,才能获得较高分数。
2016年福建省质检文综历史主观题进行释读,并对历史复习简单提示
40.明初廉政建设与新加坡廉政建设比较。(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朱元璋加强廉政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当代新加坡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进步之处。(10分)
(3)指出上述廉政建设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5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其它大部分不在“考纲”知识要求范围)。
释读: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要调动运用所学知识,主要突出政治背景,经济、文化背景可忽略;第二小问“措施”要通过解读提取材料一关键信息“……回避……更调……职权……体系……极刑……民间……”提炼、分点归纳表述。
第(2)问“进步之处”要通过解读提取材料二关键信息“……道德规范……
第(3)问“发展趋势”要透过过材料一、二信息反映的现象,揭示其本质的变化,概括其变化规律。
答案:(1)背景:明朝初建,(1分)朱元璋强化专制统治(或:专制皇权)。(1分)。
主要措施:实行官员回避制度;设立两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制定严苛的
惩贪腐官员;准许民间力量参与反腐。(8分。每点2分,其中第三点答出其中一句即可)
(2)吸收儒学精髓,重视道德教化;建立系统完备的现代廉政
规范执法;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参与国际反腐合作。(10分。每点2分,如写“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也可得2分,但本问得分不超过10分)
(3)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4分);相互借鉴、加强国际合作。(1分)
提示:第40题是文综卷历史题的重中之重。由于分值大,考查的知识范围往往要跨模块或跨时代,考查的能力层次也多。本题围绕“廉政建设”这一社会热点主题,通过对“明初朱元璋加强廉政建设”与“当代新加坡的廉政建设”对比,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方面能力。省检40题比较突出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概括,考查直接调动运用知识的相对较少;而近几年“国标”卷40题“调动和运用知识”所占的分值似乎比较大,联系知识的范围也比较广、比较分散,力求避免考生抛弃历史基础知识,纯粹从材料解读、概括就能得高分的情况。
新课程刚开始时有“矫枉过正”迹象,即重视材料解读、分析能力,忽视基础知识考查;近年来有部分回归基础知识的趋势。在备考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调动和运用知识”,该熟悉掌握的知识必须牢牢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同时,还要加强历史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的结合。
41.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尝的。”以中外近代史的一个事例予以说明。
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分散在必修、选修各模块)。
释读:本题为开放型论证题,重点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也涉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方面能力。“以中外近代史的一个事例予以说明”即调动运用所学的中外近代史知识,从某一次重大事件带来的“灾难”切入,分析其造成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要求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在指出造成灾难的同时,重点突出其对社会发展的客观推动作用。可以举近现代战争、经济、政治危机等例子,但不能举古代,否则不符合题意。
答案:
示例1: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战后,国家领土、司法、关税等主权受到侵害,自然经济加速瓦解,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推动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发展历程。
示例2: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危机推动了美国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罗斯福新政”在维护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使美国度过了经济、政治危机,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模式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效仿,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评分说明:①紧扣论点。②准确、充分运用中外近现代史史实。③对“灾难”和“进步”说明充分、史论结合密切。
提示:第41题属于开放型论证题,也是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没有采用的题型,对福建考生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本题通常包括“论点”和“论据”两部分,体现为几种设问方式:一是“论点确定,论据开放性”,即要求考生调动运用不确定的知识来论证说明某一确定观点;二是“论点开放性,支持论点的论据相对较确定”,即考生可提出自己各种不同的观点,再调动运用具体知识论证;三是“论点、论据都开放性”,考生既可提出自己各种不同的观点,又可选择不同的史实论证。
省检40题属于“论点确定,论据开放性”,解答时主要围绕确定的论点,举出相应的史实加心说明,难度相对比较低。而近几年“国标”卷41题主要体现为第二种模式,同时也有第三种模式的趋势,更重视对考生“
在备考复习中,第一种模式“论点确定,论据开放性”属于从“省考”到“国考”的过渡型,适当训练后,还要向第二、三种模式逐步深入。通过三种模式的交叉反复训练,培养考生适应“国标”41题的新变化。
4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特点。(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姓族”改革的政治影响(7分)
考点:孝文帝改革
释读:第⑴问“特点”直接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分点概括表述。第⑵问“政治影响”主要从材料中的改革内容推理,同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适当补充。
答案:(1)诏令强制推行(2分);以族定姓(2分);改用汉族单姓(2分);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2分)
(2)加快了北方各族汉化(或:封建化。或: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加强汉、鲜卑贵族联姻,巩固了北魏政权;(2分)门阀制度(或: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2分)滋长腐败。(1分)
提示:近五年“国标”卷45题基本都是考查中国古代改革,且不在“课标”涉及的九个改革中。2016省质检45题也是考查中国古代改革,且在“课标”涉及的九个改革中,体现从“省考”到“国考”的过渡。“国标”卷均为一则长材料;“省考”卷则为两则材料,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相对较易。设问通常包括概括材料信息(内容、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影响),这是“国标”和“省考”卷的相同之外。
从“国标”卷命题规律看,选修Ⅰ的复习主要不在于教材内容,而在于方法指导:一是从材料概括改革内容、特点,或比较异同;二是从材料分析、推论改革的原因或影响;三是结合所学知识或运用史学基本原理分析改革的背景、影响(或评价)等。掌握这一解题基本规律,无论题目出在教材内还是教材外,均能作出比较正确、全面的解答。至于教村内容,只要掌握主干知识(包括时代背景、基本评价等)即可,不必掌握细节。(细节在命题中往往以材料体现。)
46.[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根据材料,指出立宪派对政府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建立前后立宪派在民主共和进程中所起的作用。(7分)
考点: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
释读:第⑴问第一小问“变化”可直接从材料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原因”既可从材料中概括,也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⑵问“作用”,首先可从材料信息中提取“作用”部分信息,加以概括或推理;其次,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说明。“评述”要包括具体史实的“述”,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评”。
答案:(1)变化:从支持到反对。(4分)原因:“皇族内阁”的成立使立宪派的宪政希望破灭(2分);“铁道国有”政策的实施损害国家主权(1分)及立宪派的经济利益(1分)。
(2)与革命派联合发动起义,推动各省“自治”,加速清朝统治瓦解(2分);促成民国建立、清帝退位(2分);支持袁世凯掌握民国政权。(1分)推动了民主共和的进程,但也留下了隐患。(2分)
提示:近五年“国标”卷46题基本都是考查中国近代史内容,且在“课标”要求范围内。2016省质检46题命题方式和“国标”卷比较接近;设问及解答方法与第45题基本相同。选修Ⅱ复习时,适度掌握教材相关内容,对解答题目有一定帮助。复习重点可放在中国近代史。
48.[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潘恩的政治主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潘恩在欧美革命中的表现。(7分)
考点:不在“考纲”要求内容。
释读:第⑴问“政治主张”可直接从材料信息中分点概括。第⑵问“评价”,首先可从材料信息中的“主张”、“活动”中推论,即从“史实”推理出“结论”;其次,可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联系补充。
答案:(1)反对君主政体(世袭制度);倡导共和制;否定英国对北美统治的合法性;强调北美人民应通过武力抵抗赢得独立。(8分,每点2分)
(2)宣传民主自由思想,起到思想启蒙作用;(2分)参加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推动革命发展,为近代欧美民主政治做出贡献;(3分)体现了追求理想、矢志不渝的品质。(2分)
提示:近五年“国标”卷48题基本都是考查中国史内容,偶尔考
总结:2016省质检主观题总体表现为由“省考”模式向“国考”模式的过渡,这种“过渡”是以“国标”考试为导向,从当前本省考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引导考生逐步适应“国考”的重要步骤,在复习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考生在省检导向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对近几年“国标”卷试题的研究。要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多了解些与历史相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史学原理;通过有针对性的精选练习,总结和掌握命题解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不要盲目的猜题、押题,或题海战术。
志愿填报提醒:
优志愿提供给家长及考生一个志愿填报流程:
第一、锁定专业,可通过
第二、智能推荐,优志愿系统会根据您的分数为您推荐适合你的院校。
第三、测录取概率:输入模拟成绩、文理科,目标大学名称,一键
第四、优志愿的“防撞车”功能,实时跟踪填报的志愿
不论进行哪一步都需要强大的
全国各省市2016高考交流QQ群号:
江苏:427569031 上海:420385510 浙江:428396016 广东:248017551 河北:344707506
福建:151161899 安徽:123052735 河南:428777189 山东:121908445 四川:125754301
湖北:428487411 湖南:343855494 陕西:101078162 山西:344066914 江西:413917298
北京:413492564 广西:452431886 甘肃:452437304 重庆:463336024 吉林:160112699
云南:485679348 贵州:180594366 新疆:178918409 天津:511596052 黑龙江:467658668
辽宁:102030733 宁夏:201679097 内蒙古:478424027
推荐阅读:
高考志愿冲刺 最后两个月规划的四个方法 2016高考二轮复习尾声如何缓解压力 2016年河南高考加分政策
清华北大等9所高校2016年在京招生政策要点 2016高考语文试卷各题型做法解析 2016广东理科590分能上什么学校
特别提醒:大
关注微信及APP,小编每天推送最新高考资讯、政策和大学信息、大学专业解读。
优志愿微信公众号:youzy_cn
扫描二维码可快速关注:
微信公众号 优志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