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高考,就进入“后高考时期”,在高考后的6至8月份三个月内,不论是考生还是家长,期待中伴有焦虑,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常态。考生在“后高考时期”容易产生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
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各种询问。种种原因造成了考生出现“后高考心理”期。
归结起来,常见的后高考心理有:无聊心理、焦虑自责心理、绝望心理、迷茫心理、放纵心理等等。还有很多潜伏的心理危机,有些甚至“一触即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考后更需要呵护和关心。
就高考后最多见的两种消极心理,结合遇到的案例,专家给予了分析和建议。
个案1:高考后的狂欢,过度放松引发问题
东东(化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考完高考最后一科,他先是与同学狂欢了一夜,紧接着又开始了新的“疯狂”:看电视、上网、睡懒觉、外出旅游等,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想把压抑了多年的想玩的欲望全都释放出来。
专家点评:像东东这样的考生属于放纵型心理,这类考生在考生群体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自己熬到头了,所以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一下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艰辛,因此毫无节制地玩。也有一些家长有弥补心态,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因此此类现象愈演愈烈。有些考生因此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每年都出现几起乐极生悲的情况,要引起重视。
专家建议:放松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度。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高考之前无论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非常紧张的。他们往往从凌晨起床开始,就泡在复习资料里一直到深夜,这种过度的紧张状态必然需要在一个阶段里进行彻底地释放。
过度放松可能会让孩子本来已经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很快丢掉,同时形成很多的坏习惯,例如酗酒、抽烟、网瘾、泡吧、嗜睡等,而且高考过后过度释放,形成高考前后很大的心理落差极易影响考生身心健康甚至出现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或机会。
因此,建议考生“放纵有边,松弛有度”,尽早回归有规律的生活,健康、快乐、充实地度过后高考时期,甚至也可以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做相应的准备。
个案2:觉得没考好,郁郁寡欢导致抑郁
丁丁(化名)高考后感觉自己发挥得不是很理想,和同学以及老师对过题目估完分后,他觉得自己会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本来性格就很内向的他情绪开始变得非常低落,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考试时的情景,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做着高考题目,想着那道做错的题,失落之情一发不可收拾。
专家点评:这类考生的表现是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责,很容易走入心理误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严重的会出现轻生念头,甚至采取轻生行为。
专家建议:焦虑、紧张同样不宜过度。期待成绩公布前,考生有一点焦虑心情这是普遍心理,然而过度而较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失眠状态,陷入日夜不安的等待中,就会形成心理学上所谓的“期待型焦虑”或“预感性焦虑”。
有些考生考后感觉考得不理想,还会出现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心情抑郁的情况。因此, 考生考后要丰富自己的生活,从应试的体验中摆脱出来。
“题目由我来做,成绩由老师定”,一切都已过去,“事发已毕、着眼后来”。高考后这段时间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一定要及时捕捉、梳理高考学子的情绪,对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调节,以防患于未然,别让高考再成为许多人生命中的苦痛与梦魇。
高考结束,到成绩揭晓,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长期高度紧张导致考后过度放纵、焦躁不安以及抑郁不振。这个时期,需要适当的疏导,帮助考生减压,让考生走过这段让心智更加成熟的蜕变期。
对考生来说:要自我调适
1. 首先考生要学会自我减压。考生如果感到紧张、焦虑,可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看看平时无暇浏览的书籍、打打球、做点家务、外出郊游等,以此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情绪得到缓解。此时,加强自我调理,释放情绪至关重要。当然,也可以通过找专业老师,正确疏导。
2、不要停留在过去的考试情景中,要回归到当前来,对高考、对自己未来进行正确认知。当高考已成往事,自觉接纳,考不好的考生要有落榜的心理准备,条条道路通罗马,高考也不是人生唯一一条道路。不管好或差,重新开始。不能因为一次失误,就放弃了其他许多条道路。
对家长来说,要合理疏导
1.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对于那些考不好或平时学习成绩就不好的孩子不要过多指责。要尽力保持正常状态。既不要冷淡也不要过分殷切,否则,容易对考生形成一种负面暗示,给考生增加心理压力。
2.多与孩子沟通,高考成绩固然重要,孩子的心灵健康、快乐成长应该说更重要。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引导,陪伴孩子平安度过这段等待期。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等异常情况,家长要高度重视,及时疏导,必要时要借用专业机构帮助
3、家庭帮助最重要。“后高考时期”学生的心理辅导是现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盲点。随着高考的结束,学生与高中母校的学习关系也随之终结,大学教育还没有到来,社会的心理支持系统又相对不完善,因此来自家庭的帮助就显得尤其重要。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各个环节之间能否有机衔接非常关键”,专家表示,高考之后,家长如果能够结合孩子在备考、应考以及面对实际结果等各个环节中的表现,帮助他们进行总结与分析,不仅能帮助孩子克服“学源性心理障碍”,而且有利于他们下一个学段的学习和发展。
考试结束了,成绩快下来了,录取马上要进行了,考生很快要去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环境又有着更高的要求……人生的经历绚丽多彩又充满变幻,而如此人生经历中永远需要的那就是心理的自我调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