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高校都成立了一些较有特色的学院,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西南林业大学于2016年11月成立的湿地学院就让人眼前一亮,学生在湿地学院可以学些什么?以后就业的前景和方向如何?媒体来到西南林业大学进行了解。
湿地科学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西南林业大学湿地学院正在申报湿地科学专业,为什么想开设这样一个专业?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表示,是因为湿地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懂得对湿地进行科学管理和利用的人才并不多。
田昆说,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成立近10年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现在计划从纯科研型向教学型转变。
中国拥有湿地面积达660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突出。据统计,全国湿地植物达2300多种,脊椎动物达2300多种,无脊椎动物达1700多种。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它远比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复杂,生态功能性也更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湿地的重要作用尤为凸显。湿地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需要科学的管理者和建设者
“但是很多人对湿地并不了解,认为有水的地方就是湿地,湿地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含的范围很广,涵盖了生态学、生物学等领域,这些领域又相互交叉,不是哪一个学科可以囊括的。我国目前暂时没有专门针对湿地研究的人才培养。”田昆说。
田昆表示,目前很多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和利用仅仅停留在人的需要,满足人们观赏性的需求,而让湿地的功能单一化,打破了自然的平衡,湿地更大的价值和功能并没有发挥出来。但全国高校都没有湿地系或湿地科学专业,从事与湿地相关工作的几乎都是跨专业就业。
湿地专业人才的缺乏,让管理者和建设者都不知道该怎么对湿地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等进行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在开发时,我们既要保护湿地的原有物种,维护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又要平衡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科学的管理者和拥有科学技术的建设者。”田昆说。
“通过开设湿地科学专业,关注全球变暖,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让学生们系统地学习湿地知识,从而培养从事湿地研究的科学人才,能更加了解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懂得进行科学的管理,为湿地的建设部门、管理部门、科研部门输送人才。”田昆补充道。
学生做研究更看重平台
本科学地理科学专业的张依南现在正在湿地学院读研二,她来自安徽,和她一样选择研究湿地生态方向的一共有5名学生。“我个人比较喜欢做研究,来到西南林业大学,我更看重这里的科研平台。”张依南说,在西南林业大学的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自己接触到不少高精尖的仪器,知识薄弱的地方也得到了很好地补充。
进入湿地学院后,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外,张依南还跟着团队到过香格里拉、丽江等地做实地研究。“研究过程中,我们在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得到了导师全面、深入的指导,他们带给我很多湿地领域前沿的知识,让我的实际操作更有针对性,个人也得到了不错的发展。”张依南表示,自己的毕业论文准备写《湿地植物生理分析》。对于毕业后的规划,她准备考博,继续深造,除学术这条路之外,张依南说,考公务员和特岗教师也会是考虑的方向。
新增特色课更重实践性
湿地学院党委书记陈先刚介绍,湿地专业目前依托环境科学专业招生,从今年开始,凡是进入湿地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就读的学生,学院为其调整了新的培养方案,开设了许多湿地专业特色课程,往湿地方向靠拢。专业特色课程包括湿地植物学、湿地动物学、湿地规划、湿地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湿地公园的设计等。学生可以从开设的专业特色课中任意选择4门进行学习。
同时,西南林业大学正在积极申报湿地科学专业,陈先刚表示,申报湿地科学专业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湿地研究专业人才的渴求。对湿地人才进行系统、科学地培养,也能帮助大学生们拓宽就业渠道。
申请设立的湿地科学专业,将囊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培养,不仅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还将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践,让学生能够“接地气”。同学们可以去到西南林业大学的滇池湿地定位站或是九大高原湖泊科研组进行实习、见习,到真正的湿地里面去,参与管理,学习技能,增长见闻,以便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湿地学院院长陈奇伯表示,湿地学院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30名教职员工中,有4位教授,博士学历教师占到75%,这为湿地科学专业的开设提供了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撑。
为了更好地融入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西南林业大学湿地学院下一步计划到南亚、东南亚各国开展湿地科学方面的培训,利用现有的区域优势和科研平台将湿地科学向前推进,将云南的高等教育办出特色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