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仅仅应该是知识的传递吗?我们在国内所接受的教育似乎正是如此,但是在加拿大人看来,教育却并不应该这样。他们所推崇的是个性的培养与能力的锻炼,而不仅仅是一味地听从前人的教诲。本文中的新移民妈妈就遇到了这样不同教育理念的冲突,你觉得哪一种理念更好一些呢?
高中同学Amy一家今年喜获移民纸,刚登陆加拿大两个月。我请他们来家里小聚。她10岁的女儿古怪精灵,对多伦多的一切都感到很新奇。当我问她新学校感觉如何时,她两眼发光,脸上写满了“喜欢”!
她叽叽喳喳地跟我分享了很多新学校的情况:老师很nice,教室里有玩具、书籍,上课像玩一样,早晨和下午学校给学生发snack,课后作业很少,每个月学校都会安排Day Trip,带学生们去不同的地方等等。她最喜欢的是每天3点半放学,这样她可以去家门口的公园玩到五点,简直是美到不行,幸福感瞬间爆棚!
相比女儿的一脸雀跃,Amy却是一脸担忧。她告诉我,在国内时,为了让掌上明珠“不输在起跑线上”,她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花在了女儿身上:每天放学后辗转于各个兴趣班,晚饭后监督做作业到晚上10点或者更晚,周末日程也排得满满的,生怕女儿不进则退。在“威逼利诱”下,女儿从来没有对繁重的学业和妈妈说“NO”。
但来了加拿大后,Amy探索了华人社区的诸多兴趣班,又准备携女开始新一轮的“辗转”时,原来一直很听话的女儿除了选取了自己喜欢的画画和游泳,其他的全部说“NO”!而且义正词严地告诉她:你不可以强迫我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情!她觉得很震惊:这孩子,怎么了?
在对子女的“包办代替车轮战”中,Amy并不是我身边第一个突然被一直很听话的孩子说“NO”的家长。我觉得孩子表现前后巨大反差的背后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相应的表达方式,以及完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及教育模式。
我还记得,在中国,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即使别人冒犯了你,也不要去正面冲突,更不要做坏事报复别人,天自会惩罚他们!我不知道虚无缥缈的“天”为芸芸众生主持了多少次正义,但我知道这种“无为”的教育理念导致我经历了无数次尴尬与郁闷的局面:别人冒犯了我,我替他们难堪,但怎么都不好意思表达出强忍在心中的愤怒和郁闷。于是,不能伤人,必然伤己。我从此深刻理解了“憋出内伤”一词的蕴意。
来加拿大后学习的“跨文化交流”这门课令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在中国这样一个高语境文化中,父母总是把自己既定的价值观、态度、信念有意无意地强加给了孩子,语言之外的无形的东西给了人们很多桎梏。久而久之,他律变成了自律,周而复始。但没有人思考这套模式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而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做为一个人的宝贵的各种潜能和创造性被无情地扼杀了。可毫不知情的长者们还在那里庆幸着:看我们培养了一个多么听话的好孩子!他们从来没想过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以破坏了孩子身上的宝库作为代价强加给了他们一个既成的文化王国!
在加拿大这样的低语境文化中,多元文化的社会氛围带给人们最大的好处是:自由。你可以挥洒自己的个性(以不伤害别人作为前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不必担心背后有人对你指指点点,父母也不会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加以各种控制。所以,在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却怎么都说不出口的“No” 在加拿大人嘴里非常普遍:因你没有义务以逆自己的意为代价去顺别人的意。
我相信,Amy的女儿对妈妈说“NO”只是个开始!作为一个孩子,她最大的任务是健康快乐地成长,并培养支持自己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选择能力,而不是一定要忠实无二地执行家长的决定(我希望Amy可以尽快意识到这一点)。
而作为家长,Amy 有更长的路要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在清晰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如果只是换一个地方照搬中国式育儿模式、亲子互动模式、延续“以知识教育为主体”的功利教育,那我确信加拿大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教育不是控制,不是包办代替,不是盲目为孩子付出一切。我建议Amy先从思考“带孩子来加拿大的目的是什么”开始,认识中西教育的差异,停止给女儿负重太大的压力,不合理的期望值,以及基于“性恶论”的过多的管束。而是整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西方自由教育的精髓,明确自己的教育价值观,给孩子爱与自由,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觉醒的人,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想留学就找优志愿”
更多独家留学项目请点以下链接了解详情:
加拿大留学移民直通车—留学、工作、移民一步到位
https://m.eqxiu.com/s/Pnx1OFmv
入读世界名校的捷径—加拿大中学留学
https://m.eqxiu.com/s/PddLQH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