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35%的本科生和31%的高职高专生与任课教师每年联系不到1次。高校师生之间情感变淡、关系渐远,甚至出现鸿沟,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破解师生间的这一尴尬现状,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探索施行了“良师益友”项目。该校外语系党总支书记纪乃旺介绍,外语系从2017年11月底在所有班级启动第三季“良师益友”项目,2017级英语专业的每一位大一新生都有了他们各自的“专属导师”。
“我们全系一届学生共有100多人,原则上每位导师指导2-3名学生,最多不超过4人,并且项目有严格的操作流程,报名、互选、匹配、跟踪、反馈,确保学生能够选到既合适又负责的导师。”纪乃旺书记表示,“‘导师’一般都是硕博士研究生才能享受的‘待遇’。现在,我们让大一新生直接享受硕士、博士一样的高规格、全方位指导。”
据了解,与大多数高校实行的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不同,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实行的是独具特色的“双辅导制”:既有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又有本科生导师在“导学导心”上进行有益补充。
学生霍伶俐接受采访时正和她的导师一家在玄武湖公园散步,她不住地为“良师益友”项目打call。两年前,霍伶俐从小乡村只身来到南京。面对陌生的一切,她如一头慌乱的小鹿迷失了方向。雪上加霜的是,霍伶俐入学不久便患急病住院,面临休学的风险,家中入不敷出,操劳奔波的父亲也重病倒下了,这个不到20岁的花季少女陷入绝望之中。就在此时,她的导师史志祥副教授拎着一篮水果出现在她的病房门口。
“就像电视剧主角一样自带光环,”霍伶俐笑着描述导师出现的瞬间,“他要求我乐观向上,学会照顾自己、照顾家人,还告诉我有任何困难都会帮助我一起解决。”
在导师的鼓励下,霍伶俐经过短暂的修养,重新投入学习生活中。“史爸爸”表示,他选择霍伶俐并非偶然。“也有不少拔尖的孩子选择我,但我认真研究了孩子的档案后选择了霍伶俐。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曾经背井离乡独自求学。我的经历想必对霍伶俐这样的孩子会更有启发,能够更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
药大外语系党总支书记纪乃旺表示,大一新生入校后,院系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为学生配备专属指导导师,精准化、订制化培养正是“良师益友”项目的题中之意。“项目进入了第三年,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只有让学生找到有针对性的‘培养皿’,才能让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得以铺开。”
据悉,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良师益友”项目在今年还首次引进了企业导师、家长导师,力求在家庭、院校、社会之间形成合力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今后,该校外语系还将尝试引入外籍本科生导师,与中方导师一起助力每个“细胞”健康成长,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