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新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该套方案和课标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也就是说,2018级高中生即将适用新课标。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方案有哪些主要变化?新课标与新高考改革如何适配?一起来看。
一、高考考察内容有变化
1、增加传统文化的考察比重
本次课标修订重点突出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相应地,在高考的考察中,传统文化的比重也将增加。
其中以语文课标最为突出,传统文化涉及的内容更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传统文化所占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此外,新课标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
2、强化革命传统教育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如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
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
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
再如,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增设“老兵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为,体会革命军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统筹课程与高考改革,新课标与新高考更好适配
1、确保新课标与新高考有效衔接
对人才培养而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基本依据,考试招生是重要导向,要把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有效联动,形成合力。这次修订工作课程专家与考试评价专家共同参与、一起修订,确保两者的衔接。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在考试命题方面,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指导。在课程实施方面,充分吸收了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加强了对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指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教学管理要求、条件保障措施等。
2、强调提高国民素质,不只为升学做准备
教育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此次修订新课标,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新高考改革也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再一味强调文化课分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涯规划做出更高要求。
这就要求把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协调好。一方面要发挥好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特别是强化考试内容与高中课程的关联性,保证教、考、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3、增强制度建设:为走班提供后续保障
新课标方案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从新高考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