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大学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到底是什么?大类招生有优势与劣势都有哪些?填报要注意哪些问题?
大类招生是什么?
大类招生的全称应该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比如厦门大学就设置有经济学类、数学类、化学类、计算机类等。怎么报考呢?例如计算机类下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考生若想选择其中某一个专业,填报时只需填上“计算机类”即可。
考生通过大类招生被录取之后,在本科阶段前两年(有的是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再根据学校要求、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
大类招生的类型?
1.将学科性质相近的专业整合在一起。
比如,理科试验班、文科试验班等。
2.将基础课程相同的专业归在一起。
比如,材料、化学和化工类以化学为基础,机械、电子和土木类以物理为基础,医学大类(包括临床、基础和预防等)对生物的基础非常看重。
3.将同一个学院的各个专业归并到一起。
当然,学院的组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科性质的接近,但也受其他诸如办学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
大类招生的优势?
从志愿填报层面
一方面,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同学克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获得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多数同学对大学的专业了解不多,志愿填报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大类招生让同学得以在大学学习的前一两年时间内深入了解各专业,明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另一方面,招生的大类作为一个整体,增加了招生计划,有利于减轻同学专业报考的压力。如果分开招生,某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若只有一两人,很多同学往往不敢填报,但当集合多个专业的大类招生计划增加到十人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同学的专业需求,高校在安排专业计划时也获得更大的空间。
从培养层面
大类招生结合大类培养以及通识教育,有利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同学将来走入社会之后的综合能力的展现。
大类招生的不足之处?
突出表现在专业分流时的矛盾。
如果大类内的专业不均衡,设置不合解理,很可能出现热门专业报名扎堆儿的现象,造成高招热门专业扎堆儿情况的后移。如果高校按照同学成绩排名安排,有可能导致同学大一过分追求成绩、学习功利化,不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实现。
同时,热门专业同学成绩普遍较好,竞争激烈,其他专业同学成绩普遍偏低。不便于安排教学及学科发展。还有个别学校可能自身并不完全具备大类培养的条件,盲目开始大类招生,招生与培养并未有机衔接,这样大类招生沦为空壳。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发生,各高校都会统筹考虑相关专业的冷热度,尤其重视培养同学在各专业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科发展潜质,做好兴趣引导和潜力培养,让同学将专业修读与自身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尽可能摆脱从众心理和功利心理。
大类招生怎样专业分流?
按大类招生以后分专业有三种通行的做法。
1.尽管是大类招生,但通过填报志愿时面试等方式事先已对专业做了约定,进校后无需再分,直接去相关专业。
2.进校后,在大类内部细分专业,通过某种规则(比如分数、绩点等)使同学进入到各个专业求学。
3.在大类内部细分专业的同时,开放不同大类各个专业之间的转专业申请。
大类招生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填报招生大类前,同学一定要详细了解各大类所包含的具体专业,要基本明晰学校大类专业分流的时间及相关政策。
高考志愿填报时通常为各高校会将相关的分类办法公示于教务处或本科培养相关网站上,可以详细查阅。若当时没有公示,同学也可以先参考往年的政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