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文章,在确立主旨(主题)、选好题材并设计出合理结构以后,就需要恰当地把心里话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写作文往往不问轻重,平均用力,结果文章没有“亮点”,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若是考场作文,往往得不了高分。所以,写作文要学会用“巧劲”。具体说来,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善于点题。有的学生写作文一味追求含蓄,结果文章变得含混晦涩,让读者如坠云雾,不明其意。所谓点题,就是要把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或段落,锤炼好以后放在文章的显要处,如开头和结尾,或放在某些带有总结性的词句(“所以”、“因此”、“由此可见”、“总而言之”等)后面。从阅读
二是要写好开头。一个人,形体不管怎样,若有一个好脸盘,往往会给人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作文也是如此。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开头就很“抓”人眼: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句子比喻生动形象,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小屋”与“山”的关系。培根《论读书》开头用一排比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句子整齐有力,使读者对文章大意一目了然。好的开头,或开门见山,或警语激人,或比喻形象,或排比有力,都能吸引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
三是要有精彩的句子或片段。写文章一定要详略得当,最能突出中心的地方一定要详写、精写。写一篇文章不可能平均用力,总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也总有一些最能发挥自己写作特长的地方,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写这些地方时就要集中精力,着力用笔,求得最佳效果。许多古典诗词,所以传诵千古,很多情况下在于其中的名句。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秦观《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同样,文章中有了精彩的片段、句子,或修辞精当,或思想深刻,或构思精巧,都能给文章增色不少,读者读至此往往拍案叫绝,大声喝彩。如此,文章已成功了大半。
四是要注意前后呼应,特别是首尾呼应。林纾曾说:“为人看晚节,行文看结穴。”作文的结尾是留给读者总体印象的关键之处,读完之后就要“一锤定音”了,因此要多下工夫。必要的、总结性的、呼应开头的结尾,既点了题,又唤起读者对全文的总体回顾,一定要仔细斟酌。还有的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如《故都的秋》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结尾,强烈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可谓一锤而出重音。有位考生在写命题作文《尝试》时,开头写想尝试养花,中间写尝试过程,都写得一般,但结尾写道:“尝试失败了,心里顿时产生一种失落感,我后悔莫及。可事后又想,我本非养花专家,况且茶花本来就娇贵,一次失败,应在情理之中,何苦自寻烦恼,耿耿于怀?尝试本来有得有失,有成功有失败,这次失败,还有下一次,人生如养花,尝试何其多;倘无失败之苦涩,哪来成功之甘果?”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开头,而且升华了主题,结果此文被评为一类卷。
练武者讲究“四两拨千斤”,为文亦如此。若学生在作文时能着力写好以上几处,用上“巧劲”,文章定会出彩,所获颇多。当然,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以上几处不可能一一注意,但倘能抓住关键的一两处,也会写出好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