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不足半个月,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近期沉迷手机游戏严重;还有的孩子因压力大情绪低落,晚上失眠刷手机,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家长很焦虑,不知该怎么办。从心理学角度看,考前的紧张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转化为个体迷恋手机的诱因。父母要多注意孩子的行为,但不可采取强制方式阻止孩子玩手机,要先明白此时孩子的心理需求,再采用合理方式帮助孩子放下手机,合理减压,冲刺高考。
对手机上瘾是因为它会刺激人体大脑的“快感中枢”。追剧,玩“王者荣耀”、吃鸡游戏……孩子的时间和注意力悄悄被它们偷走。或许家长会纳闷,备考如此紧张,孩子的自制力却越来越差。其实,这不能完全怪孩子。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能对电子产品上瘾。商业公司为了让受众在科技产品、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布下了一个个裹在诱饵中的钩子。例如朋友圈点赞、游戏连连看的通关奖励等,通过刺激人体大脑的“快感中枢”,让人获得积极反馈和毫不费力的进步及成就感。这些获得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容易让人上瘾。别说未成年人,就连成年人也会陷入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所以,对手机上瘾不完全是孩子的错,父母不要看见孩子玩手机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和责骂。
手机上瘾会毁掉人的自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和ipad可随身携带,只要有网络,即可实现和满足人的许多需求。老师通过微信群布置学习任务,同学通过手机交流学习方法……这就让手机很容易成为精神、思想往来的物质载体。然而,有利也有弊。手机等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危害远大于成年人。有研究表明,10至15岁的孩子每天玩3小时以上游戏,对生活满意度低,不会感同身受,不能恰当应对自己的情绪。在虚拟社交中,孩子会忽略与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交流,影响其社交能力。如微软加拿大公司的一份报告称,2000年普通人的注意力幅度为12秒,到2013年盛行智能手机、社交网络时,该数字下降至8秒。也就是说,久而久之,沉迷于手机和网络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能力会受很大影响。
帮助孩子摆脱行为上瘾要讲方法。现阶段,如果孩子已经沉迷手机、患上手机依赖症,父母不要采取没收手机等强制性手段。首先,可为孩子建立一个远离诱惑的环境。如果孩子对自己依赖手机很苦恼,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的手机放在伸手可得的地方。孩子学习时,可把手机放在客厅或主动交由父母保管,而不要放在书桌旁。其次,帮孩子逆向拆解上瘾体验。例如,如果孩子追剧上瘾,可让他看完一集再观看5分钟下一集的开头,既可解除剧情给人留的悬念,又可自由把控时间。再次,还可借助负面反馈摆脱上瘾。例如孩子对某种游戏上瘾,父母可让孩子与玩游戏的队友结盟并达成共识,玩游戏超过半小时不结束下次就不再一起玩,以此互相监督。
备考阶段,如果复习压力较大,考生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运动等方式减压,这些方法还可培养自己的学习耐性,使注意力更加集中。高考临近,父母要尽量帮孩子把复杂的生活简单化。考生要放下手机,专心备考,不要再惦记社交软件是否有新的留言、微信订阅号是否有新的消息。只有经历过现阶段的艰难和努力,才可享受下阶段的轻松和愉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