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公布了,必然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金榜题名的考生可能过于兴奋甚至自我放纵,而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则很可能会长时间陷入负面情绪中,自怨自艾。那么,考生家长该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呢?
金榜题名后要适度“泼冷水”
高考成绩公布后,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心理状态更被关注,而那些取得好成绩的考生则往往被忽视,其实成绩较好尤其是发挥超常的考生容易进入一个“过度放纵期”。每天早出晚归,忙于跟同学聚餐、唱歌、通宵泡吧、上网、打
孩子高考取得了好成绩,家长在兴奋之余,也应及时介入,适当监管,孩子狂欢可以,但不宜过度,要给他们适度‘泼冷水’。在狂欢过后,很多考生都会出现“茫然空虚期”。这些考生会突然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每天无所适从,找不到方向。这是一种茫然型心理,特别是在填报完志愿后,等待录取结果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这样一段心理过程。
考生可以借这段时间进行一些新的规划,学习一些感兴趣的东西,比如驾驶车辆等,也可以进行
对失利考生要适当“忽视”
在高考公布成绩之后,考试成绩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一部分考生可能会陷入悲观绝望中,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考生还伴随自怨自责,很容易走入心理误区。一些考生平时成绩很好,将目标定得太高,但高考时没有正常发挥,成绩与自己的预期存在很大落差,部分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考生往往会出现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轻生念头,这需要家长更加细心地观察考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干预。
这种情况下,考生应该选择理性面对。高考成绩是自己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临场发挥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不管最后结果如何,都要接受这一现实。其次可以主动和别人沟通,把自己负面的情绪表达出来。适度的自我内心暴露是宣泄负面情绪的好方法。此外,通过运动、听音乐、旅游、写日记、与好友交流等方式适当转移注意力。
家长首先要从孩子高考失利导致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调整好自己的心理,防止把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此时家长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度指责,一个是过度关心。对高考失利考生的指责,即便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好意,也同样可能成为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过于关心,也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引发他们的逆反情绪。最好的办法是耐心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们告别过去,总结收获与不足,并且对未来做好规划,比如是选择复读,还是选择职业院校,或者是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输掉的只是一次考试,而不是未来的人生。家长最好以平常心对待孩子,适当的“忽视”,反而有利于考生走出抑郁。
如果高考失利的考生出现以下情况:内心痛苦,主动表达或暗示需要心理帮助;情绪过分悲伤、绝望或异常愤怒、不平衡或易于攻击他人,持续两周以上,难以平复;心理状态变化巨大,如外向活泼变得拒绝与外人接触,封闭自己;出现绝食或暴饮暴食;出现持续的睡眠障碍;严重酗酒、抽烟或通宵玩电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