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中山大学内网一张《关于成立农学院的通知》,在网络广泛流传。其实除了中山大学,近年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纷纷发力农学,成立了农学院或农业研究院。
农学指的是农业科学,是一门研究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主干课程是作物学,可以说是一门关乎国民生计的重量级课程,侧重点在于科学,这是与传统农民作业最大的区别。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三农的关注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特别是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看来,高等院校作为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设立涉农专业,至少会带来生产方式转变、学术成果转化等四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李长安:一是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靠天吃饭阶段,科学技术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高等院校的参与和介入,将大大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科学技术也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是有助于将更多的涉农科学技术转化成实际生产力。高校聚集了一大批科研人才,许多涉农科技成果没有合适的手段和渠道向农村地区转化,涉农学院和专业搭建了对接农业的平台,有助于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和输送到农村地区。
三是有利于培养农村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科技人才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腿,高校则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大量涉农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对于壮大农村人才队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有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处在实施的关键阶段,各大高校能够搭乘这股东风,对完善自身专业体系,提升专业竞争力有积极意义。总的来看,一些高校设立农学方面的学院或专业,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的迫切需求,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积极影响。当然,各高校不应一哄而上,要根据实际需求设立市场急需的专业,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助力国家重大战略的发展。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500多个大学专业中,农学专业就业率排名中等偏下。但近几年,尤其是2018年,有明显上升趋势。近日,安徽省发布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白皮书,一向不被看好的农学类专业却是就业率最高的。
2017年,安徽省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32%,其中农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93.18%,其次是工学,医学。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对“农业”“农村”“农学”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导致农业大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不过随着各大高校纷纷设立农学院,相信不久的将来农学或将成为医学后又一个高校布局的热门领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