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与热点素材,两者间的差别在于一个太广泛,且是单纯的事件重述;一个则具有社会价值。
如何将热点素材用得经典?
热点素材大多来源于社会中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在使用热点素材时,考生如果处理不当,就极易使热点素材变成简单的新闻事件罗列。对此,考生需要抓住不同类别热点素材的特点,进而选择极具代表性的热点事件。
以一则素材为基础,可纵向深入挖掘这则热点素材的深刻内涵,也可横向拓展,以多则热点素材共同论证。
热点话题·01
文化传播
与文化传播这个话题相关的素材较多且杂,因此在使用时,考生可先用一则素材引入,再类比或对比另一则素材,辅以自己对这则素材的延伸议论。考生也可只引用一则素材,尽量呈现出由浅及深的分析过程,最后再强调自己的观点。
高考高分范本
现在,很多传统的东西遭遇冷落,就像那“老腔”只能在白鹿原上孤独奏响。好在,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葆有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让传统重新焕发生机。
莆田留青竹刻第七代传承人刘志高,在掌握了留青竹刻的精髓之后,开始尝试创新,让艺术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寻找舞台,传承经典,是我们戏剧人一辈子的坚守。”身为柳子戏“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获得“梅花奖”的陈媛,给柳子戏披上了时尚外衣。她说:“传承,就是把老一辈最精华的舞台、音乐和人物塑造方式传承下去。做一名有担当的艺术家,让柳子戏青年演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最大的愿望。”于是,“老腔”不只在白鹿原上奏响,春晚舞台上,它亦带给我们听觉、视觉上的极大震撼。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根”历经岁月洗礼,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支撑起民族精神的大树。
(2016 年高考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热点话题·02
健康生活
针对这一话题的素材,考生需要明白的是,除了引用:具体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压力来自何方?——大城市中的生存压力。健康情况十分糟糕,主要又存在于哪些方面?——睡眠情况糟糕,空气质量下降等。考生需要去具体探究这类素材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再对素材进行使用。
高考高分范本
想起在这座城市的奋斗史,绮丽的日子后是沉潜的疲累。每一个夜晚莫不是疲乏得倒头就睡,每一个白日因为不间歇地工作,舌头软得像泡泡糖,身体也像棉花一样松软。荆棘载途,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哪里会像故乡,陶瓷浴缸里可以养一大盆长春花,马桶里也能任意妄为地插一棵树,老狗窝在脚踏车旁午睡,吠声也夹着梦话。男人们闲闲地叼根烟,在旁边咳嗽。空气里弥漫着早粥与萝卜干儿的香味,女人们边择菜边闲谈,一点点风吹草动。
那时候的幸福多得像冬衣上的纽扣,因为易于掌握所以总是会被遗忘。窗外又飘起雪,可那又何妨呢?你想归去团圆。
你知道在那个冬夜一定有好多人看见一个大步流星提着行李狂奔向幸福的傻子,你说那不是傻子,而是选择归去的智者,这才是人生智慧的境界。
(2015 年高考江苏卷《归去是一种智慧》)
热点话题·03
公共资源
在对这一话题进行思考时,考生可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既要看到公共资源的商业价值,也要看到它的公益属性;二是在人们使用公共资源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涉及公共道德层面。
这一话题与公共人群有关,因此具有较大的议论价值,考生也应站在最广大人群使用公共资源的角度去思考。
高考高分范本
人人都有评价的自由,人们也需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社会环境。春秋战国时期,自由的环境造就了百家争鸣的文化鼎盛局面,民国时期,宽松的环境亦成就了蔡元培、陈寅恪、胡适等近代思想大家。因此,自由的言论环境应当被当代社会继承与发展。
但是,就评价他人的生活而言,完全的自由可能会助长邪恶之风气。完全的自由会使评价变成对他人生活无聊的评头论足,甚至滋长出一些捕风捉影的谣言,既损害被评价者的名誉,又引起社会的不安。正如早些年,关于是否该搀扶老人这一话题,这本是个别人道德丧失所引发的热议,无数网友却将个案无端放大,使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恐慌。完全自由的评价环境,对大众心理和舆论道德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2016 年高考上海卷《评价应遵循道德》)
高考借鉴场
(2016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后狂欢时代
◎上海一考生
言论自由,无疑是当代社会人们所追求的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辅以时下的各种高科技,只要轻触屏幕,各类信息推送便会顷刻间纷至沓来;动动手指,便可通过各种弹幕、评论区对被媒体曝光的、被史料记载的他人的生活评头论足——这便是21 世纪初人类生活的常态,厌倦生活常规的人们似乎乐在其中。
最为常见的,就是刷朋友圈。人人都沉浸在分享与被推送、评论与被评论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仿佛评价他人生活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常规“节目”——的确有人沉迷其中,当然也有人质疑: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人们究竟想从中获得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仰仗科技发明,当下人们进行评价的成本与所应付出的代价越来越低廉。人们个个皆可隐藏在屏幕背后,变成戴着面具的“隐形人”,只需一部手机,便能开启肆无忌惮的狂欢,而摘下面具回归日常生活,又可恢复成面无表情的模样。
现代生活越发新鲜刺激,人类对娱乐的需求的无限扩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仅仅评价亲朋好友的生活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代人的窥私欲,于是,公众人物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消费对象。关于2016 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小李子”荣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顷刻间,网络平台被各色人等的无形“口水”所吞没。多少人在闲暇之余满口“小李子”亲昵地唤着——讽刺的是,当你细问“小李子”究竟姓甚名谁,往往会换来一阵尴尬的语塞;当你细究莱昂纳多在其艺术道路上究竟付出过多少努力,究竟做出过哪些开拓与改变,换来的多半是插科打诨与话题转移。
在这样的后狂欢时代,他人的生活确实更容易进入大众的视野,而评价他人生活所产生的效果更像一盒快速炸开的爆米花,极具爆炸性、时效性,却毫无意义,并会极快地被下一波“口水”所淹没。所以,当我们戴上面具,站在道德高处,以圣人的姿态对他人进行评价,以小人的做派对他人的生活进行肆无忌惮的窥视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评价的正向作用真正起效了吗?还是说,在这一波又一波的狂欢中,我们只是进行了个人情绪的宣泄,而忘却了作为公民应承担的责任?我们究竟为何陷入“评价他人生活”的泥淖中而无法自拔?难道真是为科技发达所累?恐怕在这场狂欢中,我们更多的是在寻找与自己看法一致的人吧——人世间孤独的人,需要在网络上获得别人的认同。
无论如何,在这一场现象级的狂欢中,我们应时刻坚守道德底线,对各种问题与现象进行深入探讨,而非像“段子手”般跟风评价,故作了解之状。只有当每一个人都真正并正确地使用“自由”评价的权利,才能在社会中释放正能量。
阅卷者点评
这是一篇贴近生活、富有思辨性的议论文。考生虽是一名中学生,却十分了解现代社会:通过便捷的通信设备,亲朋好友的生活随时都能进入我们的视野。他更深知现代社会言论自由之风与公民应具备的责任担当。
文章展现了当下社会人们熟悉的各种生活现状:科技带来便捷,分享与被推送、评论与被评论成风,人性隐形与窥私并存,人们以娱乐的名义纵情宣泄,甚至以道德为借口肆意“绑架”。考生进而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走出“评价他人生活”的“泥淖”?篇末用“坚守道德底线”给出了答案。(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