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梳理知识,把繁多的内容念懂、念精
地理知识很多,全都记住是不可能的。在最后阶段要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才能事半功倍。如:自然地理部分偏重概念、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要抓症结,在“懂”字上下工夫,一通而百通;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要抓思路,以“精”替代繁杂,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运用地理原理说明解决区域问题。要抓特点,关键是“用”知识解决问题。明确了地理知识的套路,把书念薄才能应对高考。
二、抓住各类地图,用图落实地理事物的分布与特征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特征是高考必然涉及的内容,尤其最后两道综合大题,往往以某区域为背景,考查空间判定和一系列自然、人文特征。同时地理事物繁多的内容向来也是复习难点,而地图形象、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在最后冲刺需要强记忆的时候,使用地图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从地图入手,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
如:复习中国地理,可看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气温、降水量)、水系图、资源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分布图、人口民族图、城市商业图、交通图、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叠加辨认,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此外,对地理的其他各种考试图型,如地理景观图、剖面图、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熟悉这些图的特点和解法,是考好地理所必备的。
三、重温原理,用知识结构厘清答题思路
地理重在讲理,高考试题就是围绕各种地理原理考核其内涵、运用。要对地图、地球运动、气候、区位因素等重要的自然、人文地理原理进行重温,以达到深入理解、真正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并建立起知识结构,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说明和解决问题。如:有了河流利用、治理的解题思路,解答同类型题目就容易多了。
四、多方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面对以能力立意的高考试卷,考生应具备哪些地理临场应试能力?
这些能力要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舍得拿时间和精力,掌握实现能力的方法、途径,在不断训练中得以提高。如:描述、阐释能力。
首先描述要有思路。如:
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地形分布、特殊地貌、海岸特征、地质构造。
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气候分布、特殊天气(因篇幅所限,其他略)。
描述还要形象、准确。要紧扣试题;依据资料;观察细致;语言精准。
例题:读“我国部分地区某年某月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单位:mm)”,描述图中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答案: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南北方向(或向北、西、南三面)递减。
五、关注热点,了解热区问题
了解热点问题的相关知识,掌握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自然环境特征、经济活动特征等也是目前阶段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家乡天津的自然环境、近年人文活动的发展变化、文化习俗等,在以地方性为特征的天津高考试题中是不容忽视的。
六、适当做题,训练解题策略
最后阶段当然要做习题,它可检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及开拓思路,提高各种能力。但题要典型,有一定代表性,可找一套较好的试题做。千万不要以题代替知识复习,或过多钻研难题。特别是综合题,要有一定的解题策略。
在做题后要思考,该题主要考核哪些知识?考查什么能力?明确出题意图就可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综上所述,熟悉地理事物(地图),把握地理原理,建立解题思路,训练提高能力,关注热点热区,就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取得佳绩。
综合题(区域)解题策略
审清题是前提:图、文试题情景;设问内容、角度;试题给出条件
提取好是核心:
试题资料——信息提取;地理背景——熟悉掌握;知识结构——答题思路;地理原理——解题钥匙;综合思维——答会少丢。
善表达是落脚点: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要点全面、表达完整
语言规范、言简意赅
建筑老八校就业质量分析:中国最好的建筑类大学毕业生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