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江苏、山东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砸出重金,建设省内的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各个高校尤其是一些名校也各出奇招,适时进行学科的“战略调整”,力求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赢得好名次,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这对中西部高校无形中产生诸多压力。如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做好各类学科及学位点评估、促进学科健康有序发展,小编认为必须营造好四种文化氛围。
一是“炒股”文化。炒股炒的是文化和智慧。“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的重点是慧眼识别“潜力股”。中西部
因此,在人才“引育”方式的选择方面,中西部高校应更加慎重,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人才培养尽管见效慢,但它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未来人才引进的依赖,是一个成熟大学的体现。在当下,地方高校与其投入重金引进一些具有显赫头衔的、创新高峰已过的学术大腕,倒不如静下心来科学谋划,用有限的资源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35岁左右青年骨干,使其早日进入中组部“青年千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
二是“特办”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下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但具体到个案,创新大多情况下仅属于少数人,最初大多也是非共识的。因此,创新就必须突破“不合理”制度的藩篱。
三是“宽容”文化。创新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因而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高地,是创新能力源头储备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者”,理应在原始性创新方面大有作为的。强调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并不仅仅是要求
国际上众多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例证表明,立竿见影的创新大多不会是源头创新,也不可能成为世界的“领跑者”。地方高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现实压力,背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其人才培养往往还是更多地去关注现在、关注就业,而对世界、对人类、对未来的关注度还不够。同时,部分高校短视的、功利化的学科(学术)评价体系也使许多学人望而却步,导致中西部部分省份在“国家杰出青年”这一具有原始性创新“风向标”人才项目申报中连年落空,无不撼动这些
四是“定力”文化。毋容置疑,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决定了大学不像西方那样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学校、学院、学人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定力”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高等教育引领社会而不是迎合社会,其在人才“引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学科(学术)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等方面具有社会发展“风向标”作用,反映出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愿景。目前,不同层次的学科学位点评估、不同机构发布的学科排名、不同级别的行政规划把高校搞得焦头烂额,甚至迷失了办学方向,其核心就是这些本意用于“质量监控”的指标异化为利益驱动的“资源分配”。同时,高校也要切实改变人才评价中重项目轻成果、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重头衔轻贡献的现象。
目前一些高校
特别提醒:大
锁定专业:简单的性格
定位大学:根据分数推荐适合的院校,初步定位高考目标
修正高考目标:根据月考成绩,结合优志愿系统及时修正
分析历3-5年专业录取
推荐阅读:
全国各省市2016高考交流QQ群号:
江苏:427569031 上海:420385510 浙江:428396016 广东:248017551 河北:344707506
福建:151161899 安徽:123052735 河南:428777189 山东:121908445 四川:125754301
湖北:428487411 湖南:343855494 陕西:101078162 山西:344066914 江西:413917298
北京:413492564 广西:452431886 甘肃:452437304 重庆:463336024 吉林:160112699
云南:485679348 贵州:180594366 新疆:178918409 天津:511596052 黑龙江:467658668
辽宁:102030733 宁夏:201679097 内蒙古:478424027
关注微信及APP,小编每天推送最新高考资讯、政策和大学信息、大学专业解读。
优志愿微信公众号:youzy_cn
扫描二维码可快速关注:
微信公众号 优志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