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该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质量提升作为生命线,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本科教育和国内同类院校领先的研究生教育。
召开校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不断加大了教学经费投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对社会需求小、生源质量差、就业率低、师资力量不强的专业以停招、减招、转型等方式进行调整。2013年以来,先后停招、停办8个专业,
加强学位点建设,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推行学位点负责人制度,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体责任。深化研究生教育与招生改革,实行硕士-博士连读申请审核制度。
建立专业与课程质量标准,在我省高校中率先开展“校标”编制工作。全面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形成以学院为主体、以专业为单位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和行为养成教育,实施优良学风培育计划,强化入学、毕业等重要时点,以及思想品德、校规校纪、军政训练等专题教育,严肃处理各类违纪行为,积极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先后有近2万余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220余项,获奖学生13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特等奖28项、一等奖46项,省级一等奖(金奖)100余项,在我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实施“特色兴校”战略,办学特色和优势得到加强
该校坚持特色发展,立足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和传统优势,科学定位,展我所长,不断巩固和形成办学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
坚持把
着力打造艺体类专业特色,音乐、
按照“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要求,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研究基础扎实、具有历史传统的优势特色研究领域,培育一批发展潜力良好、发展势头迅速的特色优势研究领域,打造一批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优势研究领域。
实施“学科领校”战略,学科和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
更加注重学科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引导所有学科加强内涵建设。同时,支持优势学科承担更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现有18个省级重点学科。ESI论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高校前100名。
完善新形势下的
据各类第三方机构排名显示,
“数”说高水平大学
三年来,发表SSCI、CSSCI、A&HCI收录论文639篇,SCI(E)、EI、MEDLINE收录论文1410篇,出版学术著作201部。获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成果奖励17项。2016年,学校在“中国高校
引进人才三年多来,学校全职引进高级职称13人,新进博士118人,2017年将引进博士50多名(其中海外博士10多名);以柔性引进方式双聘院士、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等65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国家优秀青年
特色专业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专业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6个、省级专业结构调整服务地方发展计划10个,形成一批特色的学科专业群。
师大共青团这五年之我见
五年来,
思想引领虚功实做。紧抓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等重大节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入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军校共建共育全国百所高校。深化实施“青马工程”,获批全国首批“青马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研究
“第二课堂”内涵提升。学校入选团中央全国首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单位,内涵建设加速推进。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课程化,
社会实践全面“升级”。遵循活动课程规律,设立必修学分,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设定实践内容和形式,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和思想政治课理论导师,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课程化体系。采取项目立项招标的方式,发布或征集实践项目,以项目化的方式实施和验收。每年发动近万名师生深入一线开展实践。五年来,新华社四次刊发通稿报道学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典型做法,学校连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创新创业有效融入。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以“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为抓手,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学生夺取“创青春”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全国决赛金奖一项(全国仅10项),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
从严治团全面推进。探索改进共青团组织运行体系,召开第十一次团代会和第十一次学代会,突出学院团学主体地位,强化团学干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