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来科普的是——“大小年”
用比较复杂的话来解释:
“大年”
高校招生录取中,存在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即部分院校录取分数线偶尔出现隔年上下波动的现象,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招生计划数高出许多,导致当年该校的录取分数线可能被抬得较高,这一年称为“大年”;
“小年”
由于这一年录取分数线较高,竞争较激烈,所以下一年有些考生便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该校的录取分数线就可能相应降下来,这一年称为“小年”。
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起伏比较明显,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用简单的话来解释:
对比近几年录取分数,如果哪一年,分数突然“离奇”下降,那就意味着“断档”——也就是“小年”。
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
比如:2017年东南大学
2017年东南大学(985、211)在福建本科一批理工投档最低分523,只超出切线82分;要知道,2016年东南大学在福建本科一批理工投档最低分611,超出切线146分。
解读:2017年的考生看2016年东南大学分数高、不敢报,才会出现2017年的“断档”现象。
注意事项
“大小年”现象虽然客观存在,但只能视为一种人为造成的现象,报考时对高校有无“大小年”应予关注,但不能机械照搬、套用公式。
比如,如果某校“大小年”现象明显,2014年恰遇“大年”, 2015年报考的人数可能会少些;相反若上一年是“小年”,今年可能就会是“大年……但若这样想的人多了,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填报志愿与打战布局道理一样,需要理智决策、科学选报。
对高校新开设的专业,也有可能因为报考人数不多而遇到“小年”,考生要合理利用数据作为志愿填报的参考依据。(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