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我省2018高考顺利结束。高考结束后,省招生考试院邀请权威专家,对我省今年高考各学科试卷进行了评析。
语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大力助推素质教育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贵州高考语文命题牢牢扣住“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以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命题具有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试题在反映时代要求、助推素质教育上作出了新的探索,更好地彰显和发挥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试卷结构合理,保持稳定,并形成自身亮点,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进一步助推进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扬帆新的时代,化育新的一代
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立足于时代特征,着力于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试题鲜明地体现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明确传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增强考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新时代建设伟业。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语文学科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直观而策略性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如作文的“改革开放三部曲”命题背景: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
三条标语口号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浓缩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的变迁。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表达了各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代表着改革开放之初告别贫穷与大锅饭、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渴望与激情;“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反映了新世纪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追求科学与和谐发展的理念与态度;“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则显示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这个比以往更接近“中国梦”光明前景的重要时刻,对历史使命和责任的强调与召唤。组合起来看,三个口号书写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可以帮助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时刻铭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力以赴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育才成人:聚焦关键能力,助推素质教育
今年高考语文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聚焦关键能力,创新试题设计,强化素养导向,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充分展现才华的空间。尤其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重点体现语文学科考查内容,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关注信息处理、倡导主动学习,融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育才成人,助推素质教育。
一、创设真实情境,突出语文实践
试题紧扣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一是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如语用题的成语、语病题,过去都在独立的句内完成,今年在一个文段中设计3道选择题,使考查语料从句子变为篇章,更加突出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体现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凸显语文特点。如“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精卫词》的赏析等题,都着眼于考查考生文学鉴赏的关键能力。论述类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实用类文本则需要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信息,多个文本材料相互呼应,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进行全面考查。
二、关注信息处理,强化探究意识
今年高考语文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加强对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从文本呈现方式、试题设问等方面,有效考查考生面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时选取恰当策略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一是注重对考生在整合加工、辨析推断信息方面的策略考查。文本的类型不同,所提供信息的形式、密度及设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论述类文本主要关注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考生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加工,进而分析、推断,形成独立见解;实用类文本关注文本的信息内容、信息间的关联、信息背后的立场等,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快速浏览,根据试题内容定位信息、筛选信息,然后进一步整合加工。二是重视考生面对信息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实用类文本三则材料内容围绕“图书数字化”主题展开,考生要定位、筛选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通过对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查,也进一步强化了对考生探究意识的要求。
三、引导自主学习,凸显创新导向
今年高考语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兴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文学类文本选用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微纪元》,这是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幻小说首次进入高考;第20题语用题变换题型,采用主观题的方式,要求考生在判断得体与否之后作出修改;第21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核,需要读懂构图,分析关键词与思考路径间的整体关系,从“解答题目”转向“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古诗词赏析《精卫词》则在主观题考核上设置开放性答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
以文化人:彰显文化优势,突出引领功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将“以文化人”列为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文化道德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科以古今优秀作品为载体,包罗万象,蕴含丰富,在落实“以文化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一、萃取思想精华,以优秀的文化传统浸润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润泽后世,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化人之本。今年贵州高考语文试卷精心选材,萃取精华,通过历史人物的人格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如“文言文阅读”以北宋范仲淹之子范纯礼为考核点,集中赞美其清忠履正、宽厚为政等高尚品质,有助于唤起考生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记忆。此外,“名篇名句默写”考查诸葛亮《出师表》的章句,触发考生联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考生在答题时犹如对话前贤先哲,其熏陶感化可想而知。
二、博采古今名篇,以精彩的文学作品感召人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够陶冶情操、涵养正气、升华人生境界。“古代诗歌阅读”部分选取王建《精卫词》进行考核。精卫“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的誓言本身动人心魄,又能引发考生对“愚公移山”故事及内涵的联想,可谓言外有意,韵外有旨。“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刘慈欣《微纪元》,小说虚构了人类文明历劫复生的悲喜变奏,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对人类文明的信心是始终贯彻的主题,小说结尾的“人类还在,文明还在”给人以强烈震撼。
三、精心选材设题,以优雅的语言文字引导人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凝聚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意义重大。“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着意选择了蕴意丰富、涵义相近的词汇,一方面强化对考生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促使考生深入思考近似词汇背后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考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领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度和精神特质。考生在将“教书”改为“从教”、“惠赠”改为“敬赠”、“先睹为快”改为“斧正”的过程中,可以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直接感受到优雅语言文字的魅力。
总起来看,2018年高考语文科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考命题,找准它们与语文考查的契合点,优选考核内容,优化呈现方式,帮助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命题坚持问题导向,释放明确信息,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素质教育鲜明导向,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服务高校科学选才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数学:素养导向新举措能力考查新突破
2018年高考数学科贯彻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将高考内容和素质教育要求有机结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提高作为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强调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能力,重视数学应用,关注创新意识,渗透数学文化,强化素养导向,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突出关键能力考查
立足于培育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数学应用、数学阅读和表达等关键能力。注重数学思维的考查,多考一点想的,少考一点算的。重视学科主干知识,将其作为考查重点,围绕主干内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通过高考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堂教材,避免超纲学、超量学。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把高考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中,将数据准备阶段的步骤减少,给考生呈现比较规范的数据格式或数据的回归模型。采取“重心后移”的策略,把考查的重点后移到对数据的分析、理解、找规律,减少繁杂的运算,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第18题,以生产效率评估为背景,体现了概率统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试题减少了繁琐的数据整理步骤,将考查重点放在运用概率统计思想方法分析和解释数据之上,突出了考查重点。同时,对第18题(1)的判断结论的理由陈述的多样性,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采取多样的形式、多角度的提问、不唯一的答案,真实地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是训练技巧,降低题海战术、机械刷题的收益,从而起到减负的作用。
增强数学文化浸润
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立德树人、繁衍发展的文化基因,蕴含强大感召力的文化积淀。数学试题把其中的精华引入到高考的内容中,既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又有东方数学的特点,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吸收世界数学文化的精华,引导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如第3题以优秀的中华木土文化为背景,以榫卯为载体,从更高的要求和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
英语:强化育人功能,全面考查能力
从贵州省今年的高考英语试卷来看,命题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目标,从语篇理解、学用能力、文化意识、多元思维等多角度对考生进行了考查,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考查要求,助力引导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试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关注思维品质,强化价值导向,落实育人任务
2018年高考英语卷的语篇选材凸显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了高考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
一、注重思维培养。试卷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了一篇关于是否让孩子拥有越多就越好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孩子的引导和测试,得出了“Live More with Less”的结论,这样的题材所反映的主题既具有很深的哲理,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有一篇关于加拿大城市道森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的文章,在倡导和谐自然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此外,试卷完形填空文章介绍了一位男子在收到陌生短信时礼貌回复并到医院探望新生婴儿的故事,饱含了满满的善意和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总之,这些文章在传导深刻哲理和现实生活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
二、注重价值导向。试卷阅读理解部分一篇文章报道了中国建筑设计师在其作品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获得国际奖项,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消息。这一语篇的选择和题目设置在自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宣传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同时,文化是双向的活动,有对自己文化的理解、认同,也有对对方文化的包容与理解。这一语篇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也让考生能反思“何为传统”,启迪学生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试题设计合理,紧扣考试大纲,全面考查能力
试卷在深入理解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四层”考查目标和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四翼”考查要求的同时,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强调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加强了对听说读写结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一、强调听说读写四项关键能力的考查。试卷各种题型搭配科学合理,全面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试题通过恰当的选材和巧妙的设问,不仅考查考生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及听说读写等关键能力,还渗透对考生交际能力、思辨精神和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的要求。
二、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试卷体现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上,既有需要考生进行真实的书面交际的任务,又有需要考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写作任务,体现了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试题题型稳定,考题设计灵活,信度效度兼高
试卷题型稳定,试卷难度在合理范围内,试题区分度进一步提高。试卷所采用篇章材料的难度水平呈阶梯分布,在材料话题难度、题型搭配以及考点设置等方面,难易搭配合理,题目类型多样,考查要点覆盖面广,试卷中难、较难、较易和容易各难度层级试题比例得到进一步优化。试题通过合理设置选择题的干扰项和关注内容推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总体来看,今年高考英语命题在稳定中求发展,试卷信度和效度都很高,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英语学科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和精神,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理科综合:聚焦学科素养 注重能力考查 推动素质教育
2018年高考理综命题贯彻落实发展素质教育和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聚焦学科主干内容,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助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依纲命题,体现基础性
理综试题优化考试内容,精选命题素材,从学科主干知识出发进行命题,着重考查学科必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引导基础教育抓住核心、稳住基础。试卷中增加定性理解的试题,适当减少复杂的运算,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试题加大源于教材试题的数量和分值比例,引导教学回归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夯实学生学习的基础,如第14题考查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第24题考查质谱仪的基本原理等,这些情境都来源于教材或学生熟悉的情境,都是基本的、典型的问题,但情境不拘泥于教材,在设问方式上进行创新,引导教学重视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打牢解决问题的基础。化学试题中涉及的元素主要为应用广泛的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丰富的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如27题食盐中的碘酸钾,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有利于增加熟悉感、降低学生对物质的陌生度,回归中学化学元素化学教学的本质。生物试题第32题考查生物方法在处理生活垃中如何发挥作用,将貌似远离却有相通之处的主干知识进行整合考查。
注重关键能力考查,体现应用性
理综试题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的积极导向作用,试题在加强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注重考查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题给情境,利用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考查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如第19题利用竖直矿井中装矿石的矿车在两次提升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考查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结合物理规律作出推理判断的能力。对于学生相对熟悉的内容,增加开放性,考查发散性思维,如27题提供了两种合成碘酸钾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从中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试题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如28题提供量化数据关系,让学生定量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从微观和整体认识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再如36题引入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多官能团化合物为目标化合物,提供一个新偶联反应作为新颖反应信息,让学生将此新反应与烷基取代反应、炔烃加成反应、氯代烃取代反应以及羟醛缩合反应相融合为一体,构建出一个可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详实证据,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变化进行分析推理,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比如28题以物质反应转化为题材,呈现不同类型的数据随时间或温度变化图形,考查基于数据的推理;13题以周期律和结构知识推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考查基于规律的推理。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综合性和创新性
理综试题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注重科学创新思维、科学探究思维的考查,试题情境来源于生产、生活、社会及科研实际,体现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如在实验题的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原理和步骤,反思实验结果,提出改进的措施,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第22题要求考生给出一条能够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让考生在反思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鼓励考生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体现了考生的创新意识;第32题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态农业对物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突出优势,对生态学内容进行多方位的考查,引导学生对生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优越性,这有利于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加强文化浸润,提升民族自豪感
今年的高考理综试题挖掘古代科技文献,以我国古代化学化工成果为情境命制试题,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35题中提到“《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碳酸锌)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这些试题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学生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同时加强了为祖国发展拼搏的社会责任感。
文科综合:聚焦立德树人深化内容改革
思想政治试题:深化内容改革,助力提高政治素质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科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高考评价体系框架理念,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一、突出重大主题,体现学科促进素质教育的育人导向作用。
围绕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1、紧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促进发展政治认同素养。高考命题突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融入命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转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认知中国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如22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材料,使学生能从认识论角度思考中国发生的新变化。
2、紧扣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发展认同感。高考命题突出国家发展战略,如17题,“2016年以来,受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奔赴8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中西部省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实际”,通过材料说明,引导学生对国家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计划以及乡村发展战略,有了思考和判断,能进一步使学生树立国家认同感,尤其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知和掌握。
3、紧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和践行价值观。高考命题将艰苦奋斗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试题试卷的文化感染力,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勇于实践、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如40题,选取了甘祖昌将军“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英雄事迹为材料,引导学生如何树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材料的解读使学生认识到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二、聚焦关键能力,深入考查学科思维品质
突出考查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发展战略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1、注重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中明确规定的重要目标。如20、21题,以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通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分析不断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把握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这两者间的变化如何相融相长,树立要不断改革和开放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格局。
2、加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考查,促进学生树立国家发展的战略认同感。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来更深入的认识国家,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如38题。“2014年,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将智能制造作为国家战略主攻方向,提出到2025年中国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使学生了解和认知国家发展战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和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积极融入和发展定位。
3、强调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考查,助力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如40题以甘祖昌的感人事迹为材料,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有了行动的指南和参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具有积极意义。
三、优化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推动发展素质教育
命题能否实现考查目的和意图,依赖于考试内容和考查方法的正确选择。考试内容的优化,考查方式的恰当,对于构造一个好的考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围绕学科主干,突出基础考查,体现基础性要求。高考试题的基础性主要指向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加强学科主干考查,也即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是引导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堂教学、避免超纲超量学习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如15题,用某国2013~2017年对外贸易差额变化图为材料引导考生思考该国平衡总体贸易收支的政策,考查学生从经济数据图中获取关键数据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增强试题灵活性开放性,突出思维考查,体现创新性要求。通过增强试题灵活性开放性,多角度提问、鼓励创造性作答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能力训练,从题海战术、机械刷题中解放出来。如40题,选取了甘祖昌将军“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英雄事迹为材料,要求班级举办学习甘祖昌精神演讲会,围绕“青春、奋斗”为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这种对问题的考查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
历史试题:激扬家国情怀 传承时代精神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聚焦立德树人,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1.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如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具体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认识能力。
2.激励考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科试题融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念,启迪学生成为中国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人。
3. 为高校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历史学科在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选取上都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考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
4.引导中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向基础教育界释放出强烈信号,即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如29题。
二、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
1.强调必备知识,避免“偏、难、怪、深”。历史试题无论主观题问题设计还是选择题选项设置无不以考试大纲为基本依据,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必备主干知识。
2.找准关键能力,支撑学生终身发展。历史试题考查多种关键能力,包括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独立思考等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多数题目都不局限于考查某一种能力。如31题。
及其国际背景,考生需要运用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等能力进行综合思考。如41题。
3. 注重学科素养培养,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历史学科坚持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
三、优化考试理念,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1.夯实学习基础,考查学科主干内容。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依据考试大纲,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分值权重,重点都在于主干内容,以此保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 古今贯通,中外结合,考查知识整合、迁移能力。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在题目设计中做到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如28题。
3.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关照,以史为鉴。历史学科以试题为载体,强调历史的实际应用功能,如30题。
4. 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水平。历史科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42题考生运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地理试题:书写立德树人新篇章,推进素质教育新征程
2018年高等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主干内容,以能力考查为重点,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凸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通过人地关系,传递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培养可持续发展观,促进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蕴含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内容。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地理学科中生态文化内容,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第44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范——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二、突出学科关键能力考查,体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
2018年地理高考通过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提高试题探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1. 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2018年地理高考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分析与综合,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有条理的推理、概括与归纳。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地理学科独特视角。例如37题以亚洲部分地区某时刻海平面气压系统分部为案例,展示天气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分析、规律概括等学科思维模式的运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考查的综合性得到增强。
2.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2018年地理试卷扩大开放性试题比例,考查内容与方式具有多样性,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既保证学生思维的发散,充分表达;同时又能使所考查的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例如36题第3小题要学生根据博茨瓦纳索瓦附近纯碱厂项目的生产与销售情况,让学生提出是否关闭纯碱厂的有关建议。考生通过信息提取和加工,可以从有利与不利条件等多方面思考,旨在引导考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该题设问及作答要求指向不唯一答案,留给考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3.提高试题探究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材料,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9~11题以澳大利亚某地区地下住宅为切入点,提供气候资料,探究在特殊条件下,温度、通风、地质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意在对通过地理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认知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命题,并对其进行深化和升华。
三、优化材料选取情境创设,引导教学重基础重应用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根据考查要求裁剪素材、选择主干内容,不刻意回避热点,也不刻意追求新奇,力求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紧密相连。
1. 围绕主干内容选材,发掘地理内涵。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围绕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既不偏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绪体验考查学生的水平,也不超出学生的理解程度设计情境。引导教学重视课堂,让认真学习的考生面对试题似曾相识有获得感。例如第37题,涉及的锋、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考生比较熟悉。但本题在一般模式外,将来自西北、快速东移南下的冷锋与气旋相叠加,要求考生不但掌握所学的气旋知识,同时还必须有空间想象力,对目前气旋中锋面分布特征异常进行解释。内涵丰富,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
2.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地理实践。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情境设计中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素养。力求在学与用之间搭建桥梁,避免学习和社会实际脱节,避免考试和学生生活脱节。如3~5题,以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为案例,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要求与实际,考查学生对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关注情况。
3.紧扣新时代主旋律,开阔地理视野。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结合学科实际,通过精心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开阔地理视野的重要途径。如3~5题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产业扶贫,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等精准扶贫举措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能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贵州省招生考试院)省招生考试院邀请权威专家评析我省今年高考试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