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养体系。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重点培养“一带一路”、国际组织、非通用语种、国别和区域研究等不同类型人才,创建“非通用语+通用语+专业方向”和“非通用语(小)+非通用语(中)+通用语”培养体系。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推进学分互认、访学研究等合作形式,设立剑桥暑期学校、海外精英发展计划等短期国际交流项目。推进本科生赴境外专业学习“6+2”或“7+1”模式,近90%的非通用语本科生在学期间获得至少一个学期的出国留学机会。
创新课程内容。建立跨院系选课机制,改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历史、哲学与比较文明”“文学、艺术与文化研究”“社会科学与区域研究”“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和“身心健康与自身发展”六大模块设置选修课程,以第三外语形式开设40余门外语通识教育选修课,提升本科通识教育质量。在专业课程中设置12学分作为学科方向课程,建设历史学、政治学等10个学科方向选修课程模块。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北外学院,打通院系和专业,改革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外语和专业教育,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术能力,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发展通道。推进国际组织学院建设,打破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界限,着力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符合国际组织需要的“英法双语+专业方向”“英语+其他联合国工作语言+专业方向”“英语+非通用语+专业方向”的语言、专业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