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统筹谋划,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发挥学校发展建设优势,实施特色鲜明的优秀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借力“三大资源”,拓展育人渠道。一是深挖校内资源。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近三年本科教学经费环比增长8%以上,逐步完善教学、科研、文化等各类基础设施,新建一批沉浸式教室、智慧教室。成立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推动各学部、院系在完善教育教学制度、规范教学档案、拓宽育人途径、优化教风学风等方面持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出台本科人才培养绩效奖励分配方案,推进激励机制改革,鼓励更多高层次人才投入本科教学。二是广聚国内资源。与上海、江西、甘肃、云南等地在合作办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与地方政府共建本科生教育实习基地160多个。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十余所高校互派本科交换生,进行合作培养。与百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办学与合作育人,共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145个。三是拓展海外资源。先后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创办上海纽约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共建亚欧商学院、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探索多层面的中外合作办学渠道。打造优势资源共享的国际教育园区,已有10家世界知名高校和机构入园设立海外校区、海外教学中心,每年吸引超过1000名国际学生到校学习。设立多类型的境外研修项目,全校共有6000余名本科生赴海外交流学习。
发挥“四大优势”,激活育人动能。一是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优势。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门思政理论课相继入选国家或上海市精品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率先参与,已建和在建相关课程90余门,基本覆盖所有本科学部、院系。二是发挥双创教育改革优势。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计划,建立覆盖全校的创新创业领导和工作协调机构,筹建创新创业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模块,修订学籍管理制度,将创新理念渗透到所有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当中。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目前已有18门创新创业课程向本科生开放,出版4本创新创业专门教材。推进资产运营公司转型发展,搭建平台助力师生组建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发挥“智慧校园”建设优势。建成“大夏学堂”数字化在线教学辅助平台,累计上线课程3152门次,活跃课程1944门。建设学生成长档案系统,对校园数据开展深入挖掘和分析研究,为育人工作决策和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整合并动态更新学生基本信息、学业信息、参与科创实践和各类团学活动信息,建设基于统一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学生成长档案系统。四是发挥底蕴丰厚文化优势。每年投入500万元文化建设基金,采取招标与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支持培育项目,形成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类、大学精神与文脉传承类等多领域多类型的文化育人品牌。编纂出版《丽娃记忆》《大夏文萃》《师魂》等系列校史书籍,开设“校史文化解读”通识选修课,构建“权威讲座—系统课程—专题座谈”校史育人联动模式。
实施“五大计划”,增强育人活力。一是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通过优化课程、建立实习基地、选聘基础教育名师担任兼职导师、实施“影子校长计划”等,推动培养方式创新。选派优秀师范生赴世界一流的教育学院研修,迄今已有近300人参加。二是实施理科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联合举办基础理科“菁英班”,共同确定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组建专门导师组和专家团队,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三是实施基础学科精英人才计划。依托地理学、数学、心理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六个基地,探索基础文理学科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中文系基地班连续24年实施全程导师制,通过读书会、报告会、论文指导等夯实学生人文素养和科研基础。四是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优先选课制、提供出国访学机会、高水平知名教授指导、参与完整的科研训练、参加导师课题组研讨、外籍教授授课等办法,组织拔尖人才培养并动态调整,目前已有14个院系的251名本科生入选。五是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本科生根据学习兴趣、研究方向、个人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学校对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术研究上有浓厚兴趣或已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予以重点支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