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季,我省春季考试招生正在火热进行中,一些家庭经济困难考生难免会因新学段的学习、生活费用而担忧。为了让广大高中应届毕业生提前了解下一学段的国家资助政策,及时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顾之忧,小编为考生整理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相关知识,助你们入学无忧!快随小编来了解:
问: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那些内容?
答: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及应征入伍入学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勤工助学等内容。此外结合广东省省情,制定有广东省特色的专项资助政策,即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广东省
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后,暂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怎么办?
答:可在开学报到的当天,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报到注册。
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如何解决学费、住宿费、生活费?
答:入校后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由学校核实认定后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问:国家助学贷款对象及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和研究生。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须由其法定监护人书面同意),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县(市、区)。
问:国家助学贷款贷款期限多久?还本宽限期有多长?
答: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学制加13年确定,最长不超过20年。学生在校及毕业后3年期间为还本宽限期,毕业第四年开始 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学生毕业后,在还款期内继续攻读学位的,应及时向县级资助中心或高校资助中心提供书面证明,审核通过后,可继续享受贴息和还本宽限期。贷款到期日期不变。
问:贷款金额有多少?
答:贷款金额原则上本专科生每生每学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12000元)。
问: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怎么算?
答: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
问:国家助学贷款怎么申请呢?
答:大学新生和在校生可在入学前向户籍所在地县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也可以在入学后向就读高校申请校园地助学贷款。
一起来读读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给高中毕业生们精心编写的一封信: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
你好!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信的内容不多但会给你带来一些重要的讯息。希望你能抽出5分钟时间读一读,并将信的内容转发给你的父母和亲友。
十二年苦读磨一剑,春华秋实。仗剑走天涯的少年豪气,可能让你对即将来临的高考无所畏惧,但早已懂事的你,也许会担心上大学会给父母增添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的负担。这封信想给懂事的你再划一划“重点”,理一理“解题思路”。
当前,国家已建立起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补偿贷款代偿以及校内各种奖助补等在内的十多项资助制度,决不会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具体“解题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三不愁”。
入学前不用愁,贷款办在家门口。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你可以向当地县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决大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利息都由国家负担。此外,中西部
入学时不用愁,“绿色通道”解烦忧。当你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你会看到随录取通知书寄送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你若需要帮助,可以根据要求如实填写调查表,到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村(居)委会、原就读高中任何一单位核实盖章。如果你没来得及办理助学贷款,或没筹够上学费用,报到时可凭此表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直接报到入学,缓交学费和住宿费。
入学后不用愁,各类奖助全都有。在你入学后,学校资助部门将开展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并依此确定资助措施。如,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解决临时性困难,以临时困难补助等为主;如果你想提高综合能力,并贴补生活支出,可以申请勤工助学。如果你学业优异、表现突出,还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校内设立的各类奖学金。
如果你有什么疑问,可以向当地县级教育部门或你的
时针分针竞相追逐,见证着你对未来的执着!试卷上的问题需要你认真回答,冷静应对。试卷外的问题,我们已帮你理出“解题思路”,请你放下所有担忧,轻装上阵,尽管发挥才华,我们为你保驾护航!我们还想善意地提醒你:新生入学期间,电信诈骗猖獗,不良校园贷、套路贷陷阱也不少,请你一定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切实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要上骗子的当。有困难,找教育部门、找资助中心、找学校;拿不准,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