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关注。一个高中生家长从照顾孩子的身心到饮食,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到专业兴趣等都是对家长们的考验。家长要当个多面手,扮演好多个角色。那么,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1、及时沟通——“提前打好预防针”
和以往的学习相比,高中知识内容复制,庞大,学习方法均有显著变化。初中教师讲得详细具体,指导得仔细周到,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感比较强;而高中,知识难度加深,除了老师课上需要讲解,学生更需要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以及合适的学习方法。孩子进入高中短时间内一般无法适应,会产生烦躁或冷漠的负面情绪。如不能即时沟通调节,会引起孩子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对孩子心理上也会产生压力。
所以在开学时,家长就要和孩子及时沟通,了解孩子对老师、学习的认识和感受,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一些建议和意见。沟通时要做到轻松、和谐、自然的交流环境,切记搞得很郑重严肃,这样会使孩子很紧张,不愿意探路真是情感。孩子倾诉时不要打断孩子,给与积极的鼓励,切记埋怨、指责。心平气和,不发火不动怒,更不要以威胁的口气针对孩子,例如:“你这样的就别指望考大学了“。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关系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学习成绩,以及考大学。
2、随时与孩子沟通人际关系
孩子进入高中,更是进入了一种竞争更为激烈的人际关系中,而高中生很多时候在人际关系方面并不能适度把握,与同学、老师之间往往存在困扰,这是就需要家长随时与孩子沟通,并耐心倾听,细心安抚,再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与孩子指导,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沟通,并且不要过度询问曾经出现的旧问题,一面强化孩子这方面的问题使孩子焦虑。家长更需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3、如何补课
高中似乎每个孩子都补课,但究其原因,五花八门,有的家长说“别人家孩子补,我家孩子也不能落下”,绝大多数家长更是利用寒暑假提前把上半学期的课提前都让孩子学习完成。这时候我想问:“孩子的基础真的很差吗?真的被落下了吗?”亦或是家长过于焦虑,是家长怕孩子“被落下”。过现在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普遍存在过度补课的现象,这会导致孩子睡眠不足,第二天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来听讲,从而恶性循环。高中睡眠不得低于6.5小时,否则会引起过度疲劳引起心理生理方面的负面影响。我发现还有一类孩子学习很好却还是不停的补课,究其原因,一是孩子怕“掉下来”引起心理落差,导致自我评价降低;二是“偏题、怪题、高难度题”引发这类同学不能征服的欲望与不满,便愈加找更好的老师用更多的时间去补课,其实高考的试卷95%都是根据教材来的,若能把这95%基础做牢固,想必“985”已是囊中之物。家长应该控制孩子补课时间,并认真思考孩子是否真的需要额外的补课。
4、高一家长重点抓学习
中考之后,许多初三学生都会彻底放松下来,觉得学习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在初中抓得越紧重复越多的学生想喘口气的想法越明显,有些学校有些班级有些老师只灌知识不教正能量,这样的孩子进高一越容易松懈。所以高一也是家长应该重点关心的。
首先高一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高一落后的孩子在学习技术学习技能上就输了。其次是高一所学内容绝不是高中的三分之一,至少是二分之一,因为高二暑假前一个月新课都可以结束了,高三全年用来复习。以物理为例,高一力学思想不建立,高中物理就坍塌了三分之二以上。所以,鼓励你的孩子一进高一就努力拼搏吧。
5、教会孩子关爱他人
少年通常都非常自我中心。他会为自己考虑很多。他的头脑中充斥着有关“我、我、我”的种种想法。他不停地把自己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是否够好。
如果你想养育一个富有同情心、关爱他人的孩子,就给他一些可以让他同情的东西。社会上有很多让孩子向他人提供帮助的机会,你只需好好找一找。一颗同情他人的心会让孩子受益匪浅,也会让他身边的所有人受益匪浅,而且终身受益。
6、注意孩子的能力兴趣爱好
其实到了高中绝大多数家长早已把孩子的兴趣爱好班停了,不管是钢琴十级,还是跆拳道黑段,亦或是近两年家长比较追捧的机器人编程对抗赛。无论兴趣爱好曾经获得了多高的成就,到了高中都为成绩“让路”。现如今高考体系下,这样做无可厚非,但孩子高中还是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的,专业还是需要与孩子能力相匹配的,所以家长就要多留意孩子课外更喜欢什么、对哪项科目更偏爱、以及更有能力去做未来哪项事业。高中生虽已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仍在改进阶段,并且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每天两点一线,对外部世界了解太少。前两年曾出现“经济热”,许多考生慕名报考,却并不知道经济学学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承担枯燥的经济学,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否挑战未来研究生考试的高数一关,更加不知道经济学未来发现趋势,以及就业体系。我想这些问题如若高中生无暇顾及,此等重任便自然落在了家长的头上。毕竟思考孩子的未来是家长一辈子的事。
图片来源:(摄图网)
推荐阅读
澳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里斯本大学成立中国葡语教育高校联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