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浙大城院[软件基础]的“城院”特色

| 来源:优志愿 5256

《软件基础》是一门为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每年,《软件基础》课程组承担着信电学院450名左右学生的教学任务。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传授软件基础知识,但涵盖内容较广,包含了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技术四大部分的内容。“对信电学生而言,《软件基础》是他们的传统课程,是软件知识的有效补充,对他们的专业来说,也是一个启动。”课程负责人方志刚介绍道。

但是,传统的《软件基础》定位以研究型学习为主,教学信息量大,在理论和技能方面有较大的难度,学生不易掌握。所以,课程组从知识的定位出发,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特性,采取系列措施,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因材施教,通过科研竞赛等实践方式,培养部分学生的技能深入,并为“新苗”提供发展空间。方志刚表示,《软件基础》作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其精品之处正体现在对于学生点面的结合培养。

量身定制课程,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软件基础》原来使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同名教材,侧重理论和编程,适用于深度学习的学生们使用。为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普遍掌握,课程组编写了教材,降低了教材难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精减了信息量。“《软件技术基础》编写的定位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课程负责人兼教材主编方志刚介绍,《软件技术基础》融合了“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4个方向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而言,要更适于学院学生接受并学习。

“传统的作业模式,学习效率往往不高,成效也不明显。相比而言,我们布置的作业在理工科中具有个性化。”课程主讲教师徐洁表示,作业模式的改革是该课程学生培养定位的重要体现。“以学期为单位,由老师列出新颖的论题,有些甚至是学生平常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促使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写出一篇论文,老师通过考察学生的查阅量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来评定成绩。”徐洁表示个性化的作业布置,可以改善学生作业成效不明显、学习效率不高等不足。同时也能帮助老师在批阅论文的过程中有所得。

“我们让一些难懂的知识点摇身一变,成为有语音的flash动画,让学生学中寓乐。” 徐洁介绍,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书面结合新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些动画由老师或学生制作,内容通俗易懂。另外BB平台、精品课程网站,都为学生课外复习和知识巩固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下学期将推出一款专门针对《软件基础》的软件,上面的单选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反复练习。”徐洁说。

因材施教培养,推动部分学生技能深入

“《软件基础》是通往专业殿堂的窗口,掌握该门课程,奠定扎实基础之后的学习就因人而异了。就像游览景点,有人会对景点有感而发写写诗,有人会拍下景点照片对其PS,有人会到旅游网站上留言等等,出发点一样,但得到的收获是因人而异的。”方志刚说。这就需要老师因材施教,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部分同学的技能深入。通过指导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竞赛、科研等实践形式加强与老师们的互动,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专业知识技能的逐渐深入。“学生与老师的科研学习是双向互动的,是课堂外的延伸。”方志刚表示。

07级学生陈益杰曾获浙江省十一届挑战杯的二等奖、“SuperMap杯第八届全国高校GIS”嵌入式GIS应用开发类(8E组)二等奖、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立项等荣誉。目前《软件基础》精品课程网站也是由他设计的,他就是因材施教培养的一个成功个例。

“我刚参加挑战杯比赛的时候,并不具备太强的实力,特别缺乏实际项目经验。”陈益杰回忆,“比赛经历开题立项、中期检查、材料递交、初审评定,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过程,鲍福良老师都和我一起参与。进入最后的现场答辩准备阶段,所有的书面材料他也有帮我反复修改,仔细校对,做到严谨和完整。”通过挑战杯比赛以及鲍福良老师的帮助,陈益杰走上了软件开发的学习道路,并在今年被录取为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工程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如果没有鲍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坚持不到最后。”

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教师课程组有8名老师,专业背景包括电子、测试控制、计算机、机械、通信、电科等多种学科,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陈忠宝和鲍福良是‘双师型’教师,本身来自业界,对企业操作十分了解,课堂在与企业接轨的过程中,知识得到更好的更新,学生也能通过参与得到锻炼。” 徐洁介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组教师还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不断吸收先进经验。通过参与教学研讨或项目交流以及培训会等形式,与同行探讨和交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心得,推动了本课程的深入改革。另外课程组也多次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程伯中教授、南洋理工大学杜本麟教授、周枫与陈涛博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为相关骨干教师做学术和教学报告。还经常与兄弟院校合作交流,互相观摩课程,学习和吸收他们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

以该课程组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以及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传、帮、带”的良好互动,建设了一支充满活力的科研教学梯队。青年教师在这个团队中得到工作能力以及学术的提升,他们灵活地将自己在完成科研项目过程中的成果资料渗透到教学中去,取得众多教学成果。如“2006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方志刚负责)、“软件需求说明书便携式智能GPS导游系统及其生成系统”(鲍福良负责)、“宁波热电厂热网监控系统层次图”贴近实际的项目,在青年教师的参与下,都已转化为教学中的生动案例。

优志愿让您的高考志愿填报不再迷茫,服务覆盖全国16个省,永久免费!

登录:www.youzy.cn 现在注册免费永久使用哦!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