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志愿高考志愿填报模拟系统,是专为高考学生解决“高考成绩分析、大学专业代码查询、模拟志愿填报、大学排名等”问题的优秀分析系统,同时可以为高考提供专业参考。
校训的历史悠久。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堂大书“忠孝廉节”四个字,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实体校训。近代以来,“校训”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这一般被学界当作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名副其实的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历史积淀的文化精神。大学校训更是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大学文化精神之魂,以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把握着办学方向,弘扬着大学精神,陶铸师生灵魂,传承大学文化,在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精神高度凝练的符号表征和个性表达,它就像一把钥匙,可以开启一所大学在风雨成长路中淬炼沉淀的文化基因密码。
盘点福建高校校训:一把开启大学文化密码的钥匙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则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陈嘉庚指定四个字 第二任校长补了四个字
九十多年风雨历程,历经经济危机、八年战火洗礼,厦大学子将八字校训融入血液。
厦门大学美丽宁静的芙蓉湖畔,立着八座石碑,每座石碑上皆刻有一个字,连起来便是厦大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年复一年,不知多少年轻的身影曾在这里沉思,多少鲜活的面孔曾在这里留影,又有多少厦大学子自五湖四海而来,让这八个字融进自己的血液中,再各奔东西。
1921年开学式上悬挂四个大字—“自强不息”
时间回到1921年4月6日厦大立校那天。
开校式演讲台中间,悬挂的便是陈嘉庚指定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而“止于至善”则是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到达厦大后提出的,后来厦大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定为校训。
翻阅古典,“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而“止于至善”则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对于这八字校训,厦大现任校长朱崇实将其解释为“不懈努力,追求卓越。”朱崇实曾说过:“厦门大学的目标就是办成一所在科学、在民主、在多种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潮流中都能够站在前列的大学,一所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最先进、最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科人才的大学。”回顾历史,厦大已培养了卢嘉锡、张克辉、谢希德、陈景润、何宜慈、黄保欣、黄克立等杰出人物。
没有资金,陈嘉庚宁可“出卖大厦维持厦大”
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陪伴下,厦大已走过了九十多年风雨历程。
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陈嘉庚的企业遭遇惨重打击。有人劝他削减汇给厦大的经费,但他回答:“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过日,何必为此担心。”之后,陈嘉庚以“出卖大厦维持厦大”的感人之举支撑厦大,直到1937年无力支持,才将厦大无条件献给国家,厦门大学因此由私立改为国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战火延至厦门,为不中断办学,厦门大学举校内迁闽西山城长汀。厦大管理学院老教授葛家澍曾回忆,在长汀,学校的条件极为艰苦,山城没有电灯,师生的教学、生活都受到影响,校长萨本栋便把他的专用汽车的发动机拆掉,改装成发电机,为大家供电照明。
战火纷飞的八年中,厦大师生自强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获得了巨大成就。在1940年和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中,厦门大学均列第一。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厦大由此被誉为“南方之强”。厦门大学的规模也从9个系发展到15个系,学生从刚到长汀的196人增加到1000多人。当时来中国考察高等教育的英国学者,看到厦大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并不断发展,感到非常震撼,称赞厦门大学为“加尔各答以东的第一大学”。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亦称厦大为“东南最高学府”、“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
校训激励下,厦大新老学子“不断进取”
大家所熟知的数学家陈景润是厦门大学建国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陈景润顽强拼搏、勇于攻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走上了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他在1966年发表的论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至今仍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最好结果。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杨岳说过:“尽管陈景润的成长道路布满荆棘,遇到很多挫折,但他始终把目标放在数学上,坚持不懈。”作为厦门大学永远的骄傲,陈景润用自己的一生努力践行着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也激励了无数的后辈人。
今日,厦大人仍在不断丰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2013年起,厦大开始在每年的校庆大会上颁发“嘉庚奖章”。而新设的嘉庚奖章,为厦门大学学生最高荣誉奖项,迄今为止已有3名学生获此殊荣:将自己的学术论文刊登在世界顶尖科学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生李阳、为陌生人捐了两份造血干细胞的本科生刘倩、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博士生朱从青。从这三位获奖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校训不仅激励了厦大学子不断进取,也教导他们播撒爱的种子。正如校歌所传唱的那样:“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福建师范大学:知明行笃 立诚致广
“知明行笃”语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立诚”,语出《易经·乾卦·文言》:“修辞立其诚”。“致广”,语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百年福师大有个“年轻”的校训
传承与吸纳了每一个前身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精神,于百年之际重拟
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了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福建优级师范学堂。沧海桑田,百年一瞬。福建师范大学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回首百年历程,为经验之积累,传统之弘扬,立其校训曰:知明行笃立诚致广。
福师大文学院教授欧明俊说,知行问题历来是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而“立诚”现今可引申为:对真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真诚待人、强调诚信,一身正气、光明磊落。“致广”可引申为:“终日乾乾,进德修业”,努力达到广阔的境界;提倡兼容、宽容,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天地。
2007年“百年校庆”之际重新拟定校训
福建师范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为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1907年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主要培养中学堂师资,当时的校训为: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而师大前身校之一,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一所教会女子大学,当时的校训是:受、当、施,强调博爱世人的基督精神。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也是福师大的前身校,是一所专门培育教育工作者的学校,校训则强调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经过合并的福师大传承与吸纳了每一个前身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精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师大拟定“重教、勤学、求实、创新”为校训。历经百年砥砺,福建师范大学逐渐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了总结经验,2007年“百年校庆”之际,福建师范大学重新拟定校训。
据参与校训制定的师大图书馆馆长方宝川和文学院教授郭丹介绍,从开始征集,到最后敲定,期间用时一年之久。“在距离百年校庆开始前一个月,才最终确定了我们现在的八字校训。”方宝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