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志愿高考志愿填报模拟系统,是专为高考学生解决“高考成绩分析、大学专业代码查询、模拟志愿填报、大学排名等”问题的优秀分析系统,同时可以为高考提供专业参考。
专业在高考志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系着考生四年的大学经历,更与考生未来人生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想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就要深入了解专业的方方面面,如专业培养、专业内容、专业就业等方面。高校招办负责人以他们长期从事招生工作的经验,来对一些专业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您专业选择的建议。
成绩与专业:是“≈”,不是“=”
每年录取结束后,高校会将分省分专业录取分数公布于众,以备下届考生填报志愿参考。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录取分数,有些考生就将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与专业的优劣联系起来,这种对应能联结起来吗?此外,高分考生是不是一定要去所选大学的优势专业,这样才能使一分都不浪费?
专业的录取分数高,一方面与该专业受关注程度高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也与开设院校的专业实力强有关。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与专业的优劣联系起来。比如当下财经类专业在各所院校录取分都较高,但某些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实力却一般。
由于目前大部分省(区、市)采取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因此现在考生和家长在专业选择时,有一些较为功利的心态,其中就包括高分一定要选学校的优势专业这种倾向。但实际上,选择专业更应该参考自身是否适合某专业,对某专业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学习某专业的能力等因素。要不然,就算进入某高校的优势专业,但考生一点兴趣都没有,或者学不走,那就得不偿失了。而且,大学的优势专业一般录取分数较高,如果不是拥有绝对的高分,在学校分专业录取时有级差的情况下,有可能冲不进优势专业,甚至连后续的志愿专业都选不上。
当下,录取分数一直被炒作,似乎成为了公众感知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学生培养质量、专业优劣的指标,因此诸多名牌大学的优质生源大战也愈演愈烈。
客观地讲,录取分数只代表了一些专业的优劣。录取分数高,可能是学校相对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层次高的专业。但并不绝对,比如
“高分考生选优势专业,才是一分不浪费”,这个说法很流行,也是很多考生和家长潜意识挑大学、选专业的方法。在分数决定志愿的模式下,这种方法更为经济实用,但是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每年都会出现诸多不确定性,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考生应当详细了解报考规则和录取方式,视野更加开阔,着眼一分得失则更容易失误。
现在存在一种“唯分数论”的现象,如果考生被录取时,自己的分数刚好达到所报考学校的优势专业,就觉得不浪费,而如果自己的分数超过所录取专业分数线较多,就觉得亏了。尤其现在大部分省份都实行“平行志愿、知分报考”的政策,这种现象就更严重了,也直接导致高校录取学生的分数呈现出明显的扁平化趋势,录取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越来越小,这对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不利的。所以,选择学校、选择专业还是以兴趣为首要原则。
专业与就业:并非直线距离
对某个行业感兴趣,是不是一定要去该行业对口的专业学习才能获得进入该行业就业的机会?许多媒体以“适合男生/女生就读的专业”来介绍专业,是不是有些专业只适合男生,有些专业只适合女生?
当然,专业对口,进入某行业的机会要大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首先,一个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有多种,比如专业类人才、管理类人才、财经类人才,那么不是本行业对应的专业,也就机会进入该行业。其次,从就业看,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再次,选择专业的前提是适合自己,如果对某行业感兴趣,但不具备学习所对口专业的能力,有可能会导致学习跟不上,专业素质不强。
对专业是否适合男生或女生读这个问题要从就读和就业两个方面看。从就读来看,其实大部分专业适合男生,同样也适合女生就读,甚至人们传统中认为不适合女生就读的工科专业,也有女生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的现象。但从就业情况看,有一些单位在招聘时,会更青睐男生,用人单位的选择、倾向性导致了人们认为该专业不适合女生的判断。但也有一些专业,由于是为某些岗位量身培养,明确标明只招收男生,比如国防生。还有一些专业就业环境比较艰苦,对身体素质要求高,也只招男生,比如
当下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按照专业岗位招聘,原则上都要求专业对口。从这个角度讲,专业是进入职业、行业的起点,非对口专业进入相应职位的机会较少,因此很多考生会认为只有读某专业,才能进某行业的看法有一定道理。
从专业设置角度讲,有少量专业是有性别取向的。比如地矿油与野外工程类特殊专业,不太适合女生,而
客观辨专业“冷”“热”
一提到专业,相信许多考生和家长第一时间反应就是专业的“冷”“热”,那么,专业的“冷”“热”是怎样造成的,划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考生该如何选择?
招生中专业的“热”或“冷”并不是某个专业实力高低的划分,只取决于填报的人数,不能完全代表专业的好坏。
近几年来本科毕业生人数排在前10位的专业几乎未发生变化,依次为:
许多“热门”专业,像前两年的经济和
大学专业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设置的,专业的冷、热是国家发展对某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的一种表现,那些需求量大、就业环境好、就业待遇高行业所对应的专业由于社会关注度高,考生报考热情高而“热”,反之则“冷”。但专业的“冷”与“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交替出现。所以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能紧盯专业的“冷”“热”,而要冷静分析,带有前瞻性去选择。因为目前社会更青睐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学生要经过4~7年才会走向就业,入学时选择的“热门”专业并不一定在就业时同样热门。我建议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地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而不是按着当下的“冷”“热”选择。
社会上用“冷”和“热”分析高校专业的做法由来已久,但并无定论。一些说法缺乏足够的调查和理论依据,有失偏颇,反而误导大家。“冷”和“热”既可以立足于社会需求,也可以结合国家经济产业调整的大方向,也可以是社会关注度高,公众认可度高的专业等。
总的来说,“热门专业”一方面是高校特色专业,代表学校的学科优势,比如
不管专业“冷”“热”如何,考生选择专业,应当以“兴趣优先、结合分数、综合选择”来选择。如果只参考社会舆论对专业进行的“冷”“热”划分,抛开职业兴趣,简单按选“热”弃“冷”方式选择专业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