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同济的李庄6年:同舟共济-科教报国

| 来源:优志愿 5045

优志愿高考志愿填报模拟系统,是专为高考学生解决“高考成绩分析、大学专业代码查询、模拟志愿填报、大学排名等”问题的优秀分析系统,同时可以为高考提供专业参考。

上海是一座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城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最早发展和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一百多年来,上海的高校中曾涌现出许多为了国家强盛、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战火纷飞的年月里,高校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亲历者、见证者。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上海高校的学生运动成为民主革命时期重要的政治力量,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党的早期领导人纷纷在上海高校授课、演讲,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播撒革命的火种。“爱国民主奉献”成为上海高校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很多上海高校被迫迁移至内地,这种传统也没有丝毫改变,反而得到了光大。

上海交大徐汇校园的“执信西斋”,如何成为宋庆龄救治慰励上海十九路军伤兵的“国民伤兵医院”?主张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的“三不主义”民族气节和大学精神,如何支撑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在险恶环境中坚贞不屈、弦歌不辍?上海医学院组织的战地救护队,如何坚持到淞沪抗战的最后一刻?梅汝璈教授写给复旦校长的请假条,如何牵引出由上海飞往东京审判的正义之旅?让上海体育学院学子魂牵梦绕的“绿瓦楼”,如何见证八十载风云变幻的体院荣光?作为国内唯一健在的东京审判中国代表团成员,94岁高龄的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高文彬又会讲述怎样的背后故事?……

今天,籍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契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与新闻晨报共同开设“校史中的抗战故事”专栏,邀请您乘坐“时光机”,重新回到硝烟四起的校园里,一起聆听上海高校师生在战火纷飞岁月里依旧心系国运、不屈不挠、情牵教育、服务牺牲的感人故事,擦亮上海高校“爱国民主奉献”这块闪光的精神瑰宝,让“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旋律继续照亮我们前行之路。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将位于上海吴淞的同济大学校园炸毁。为了坚持办学,同济师生被迫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跋涉,历经数年,先后迁至上海市区、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和吉安、广西八步、云南昆明,最后于1941年初到达四川南溪县的李庄镇(今属宜宾市翠屏区)。

同济大学在李庄的六年里,汇集了童第周、叶雪安、王之卓、夏坚白、王葆仁、唐哲等学术精英,为新中国培养出唐有祺、吴式枢、王守武、王守觉、吴孟超、卢佩章、涂铭旌等一大批骨干人才。在艰苦的条件下,同济师生寒窗苦读,同时密切关注时局,准备为国效力。

▲位于李庄的同济大学总办公处


童第周:提倡做“万人之医”

生物学家童第周1941年来到李庄,受聘为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他拿出所有积蓄,还把夫人的首饰当了,举债买下一台德国造的旧显微镜,借用干电池、煤油灯,甚至窗台上的阳光做实验,在李庄开始中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之后,取得领先世界的生物胚胎研究成果,引起他的老朋友、时任英国驻华使馆科技参赞李约瑟的关注。李约瑟专程到李庄拜访童第周教授,二人用法语进行了畅谈。

▲童第周的显微镜

李约瑟对童第周在极其艰苦环境中的工作热情,深表钦佩,向童第周赠送了他编写的书籍。后来他在《川西的科学》一文中写道:“童博士无疑是当今中国最活跃的实验胚胎学家,他与夫人叶毓芬博士携手,设法在拥挤不堪,极不舒适的环境里创造了佳绩。”

童第周在李庄教生物学,旁征博引,娓娓动听,鼓励学生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他曾对学生说“不要做一人之医,要做万人之医”。所谓一人之医,“就是(以)他人的方法行医”。所谓万人之医,“就是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许多人照你的方法治好病人,就能一人顶万人的作为了”。

当时,川南一带流行一种痹(音Pa)病,病人轻者周身乏力,皮肤发麻或局部肌肉麻痹,重者腹痛、吐泻、四肢麻痹发展至胸部时即死亡,当地人恐怖地称之为“麻脚瘟”。患者深受其苦,但致病原因不明,治疗亦无办法。同济大学校医唐哲通过对一些病例的研究,初步诊断为磷或钡中毒。内科部主任李化民教授研究后,也发表了《痹病》文章。医后期公共卫生研究所杜公振教授和邓瑞麟助教,通过动物实验和反复研究终于查出了致病原因,是因为四川五通桥的食盐中含着有毒的氯化钡,并据此提出了治疗方案。

▲李约瑟送给童第周的书

当地盐商得知消息,担心此后他们的盐无法卖出,纷纷上门要求保密,并许以好处。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们拒绝了他们的好处,但安慰盐商不要紧张,告诉他们改进生产工艺,去除氯化钡。川南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病。

“吃人”风波

1941年3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在镇上祖师殿开设解剖课,中央研究院体质人类学所也开始研究各种各样的人体骨骼。有一次,李庄镇的泥瓦匠恰好遇上同济医学院的解剖实习课。他们看到一群人拿着解剖刀在人的尸体上划来划去,旁边还有一口大锅,吓得魂飞魄散。一时间,李庄镇上风传同济大学“吃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和恐惧,甚至还有人鸣锣驱鬼,聚众抗议,生出祸端。

▲“吃人”传说发生地——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

于是,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等单位一同会商解决办法。会上傅斯年等认为,此事过不在民众,实乃地处偏僻,科教落后,民智不开所致。不如趁势办一次科普展览,消除当地民众疑虑,与会者竞相赞同。

同济医学院和中央研究院办了一次为期7天的科普展览,公开展出了甲骨文、死尸和用于试验的骨骼,医学院的师生还免费为李庄群众看病治病,向居民介绍人体结构和基本的生理医学知识,改变了当地居民迷信思想。

同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在李庄举行人体器官展览时候,从李庄农村和宜宾、重庆以及四川各地赶来参观的人在李庄镇上排起长队。队伍长达10里,没有人维持秩序,大家都非常自觉地排队,表达了他们对于知识的尊重和强烈渴望。从此,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即使把人体骨骼标本带进当地茶馆里自修,也没有人大惊小怪。

买来零件自装收音机

李庄当时是四川南溪县下属的一个小镇,地方偏僻,消息闭塞。在这种情况下,同济大学青年广播新闻社应时而生,成为李庄的战时通讯社。

1944年8月4日,同济大学青年广播新闻社成立。总务长魏华鹍为名誉社长,电机系主任黄席椿为名誉副社长,28岁的电机系助教张东一为社长,成员均为同济大学学生,共12人。新闻社的主要任务是收听国内外时局消息,及时记录并刻印成传单,散发到驻李庄各文教机构、老百姓手中,使虽身处偏僻李庄的各知识分子、李庄人民得以及时了解、知晓时局,并与全国抗战同呼吸、共命运。

▲国立同济大学学生在禹王宫听报告

要收听电台的信息,首先要有收音机。当时,收音机属于非常紧缺的物资。工学院电机系学生王守觉(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利用自己所学,购买零部件,自己组装了一台收音机,收听国内外电台的新闻节目,通过同济青年广播新闻社告知李庄各机构。

1945年8月15日,正是王守觉从广播中第一个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随即将消息传遍整个李庄。

抗战结束后,同济大学回迁上海。李庄镇镇长专门致信同济,高度评价同济青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

手机扫一扫下载APP

400-181-5008

优志愿将竭力为您提供帮助

(免长话费 )

教APP备31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