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与写作共舞 思维与能力并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教师 李文亮
期中考试临近,这一阶段语文备考需要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现提出五点建议,主要如下:
第一,学会辨识和理解三类信息。学会灵活辨识、理解,运用记述、评价、规范信息能帮助考生高效备考。记述类信息主要陈述是什么,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评价类信息主要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复兴号高铁的设计理念很先进”;规范类信息主要陈述“应该怎么样”或“应该怎么做”。考生可找近三年的高考题,标出三种类型的信息,最好与阅读题的要求相对应。
第二,优化分析与概括的思维品质。考生要根据筛选出的文本信息对现象和问题分解剖析。针对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找到能支撑题目要求的架构材料,用自己的话概述材料,再用紧扣题目的语言表述。概括要求考生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和高频词,抓住如观点句、总述句等进行“同类项合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内容概括。考生还可借助要素归纳法和逻辑关系法概括,如从时间、地点、人物等六要素概括故事梗概,压缩为“人+事+果+特殊信息”;还可借助“总—分—总”或“总述—阐释”的文章结构概括。
第三,兼顾论述,实用和文学类文本。考生加大阅读量的同时,要兼顾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可多读典范的论文和时评文章,仔细揣摩论述类文本的论证逻辑和推理批判;多读新闻和报告,着力提高阅读速度和筛选信息的精度;多看经典散文和小说,强化审美鉴赏能力,重点阅读与北京市高考指定的十二部名著相关的评论性文章、创作谈或散文等。如读《平凡的世界》后,考生可阅读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了解路遥创作的心路历程,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搭建文章写作的基本框架。考生要在写作前搭建文章写作的基本框架,包括议论文、记叙文和微写作。以议论文为例,考生可先用陈述句写出文章总论点句,再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纵向思维确定每部分的分论点句或总述句。“是什么”部分要亮明观点;“为什么”部分可从必要性、作用、影响等用评价性语言论述;“怎么办”部分可采用“个人—社会—国家”“意识层面—实践层面”或“借鉴过去—把握现在—展望将来”等逻辑顺序。当然,也可将总论点拆分成几个分论点,用横向平行论述的方式展开议论文写作。
第五,关注时事热点和当代生活。
考生要关注时事热点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当代生活中来,可阅读时文选刊;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等;或在网页上进行浏览,如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等。考生也要适度了解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高度关注的事情,在对其阅读的基础上,试着进行现象概述,辩证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可行的方案,甚至还可转化为写作素材。
数学:调整策略 构建知识网络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数学教研员 刘 力
临近期中,考生要调整策略,重视对高中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建立相关问题之间的联系;体会蕴含在题目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下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调整策略,重视理解。近年来,高考数学卷重视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互相联系和结构关系的掌握情况,以及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在一轮复习即将过半时,考生要适当调整复习策略,如是否真正理解和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否用心揣摩老师所讲典型题目中的方法并能在新问题中合理应用?是否认真分析测试中做错的题目,反思错因?还要对“快速阅读”“弄清题意”“设计解题思路”“限时解题”“改错整理”等需要加强的环节给以重视。
第二,构建网络、建立联系。
一轮复习中,考生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模块知识加以整合,优化认知结构。这个阶段的复习要重视研究教材的题目,收集与分析典型问题,牢牢掌握相关知识,认真研究课本例题习题与高考题目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对知识恰当分析、整合与延展,让知识在头脑中更深刻、更丰富。
第三,体会思想、形成能力。有时考生会感觉有的题目“不讲就不懂,一讲就懂”,有的“不太熟”。考生可把综合题目拆分成几部分,反复拆分、分析与组装,进行深入研究,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能力。这个阶段,考生要重视对典型题目的回顾与反思,促进自身思维发展,如辨析、联系和比较、直观想象、清晰的数学表达等。在不断体会与反思中,会感觉离成功更近了。
英语:细节决定成败
中国矿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曹 宏
期中考试是对考生英语基本语言知识与能力的诊断性测试。针对测试的五大题型,备考建议如下:
听力理解——每日“磨耳保温”
考生要保证每天20分钟听力训练,要利用好试题播放前的时间认真审题。平时对听不懂的题要熟读,再努力听懂大意,将重点词组、句式做笔记,及时背诵。基础好的考生可选取有意思的网络材料,保持最佳“耳朵敏感度”。
单项选择——理解句意为主 答题技巧为辅
考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发现自己的语法薄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还要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在头脑中构建单项语法的整体轮廓,尤其要加强对复合句、动词时态和非谓语等“出题大户”的重视。另外,个别小词也不容小视,如情态动词和介词,容易丢分。
完形填空——词汇是基础 逻辑是关键
完形填空既要求考生有足够的词汇保证,又要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拿捏不定的选项不能草率答题,要通读全文,扩大视野。考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将答案填在空处,通读几遍,不仅能巩固文本内容,还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文本的鉴赏力。此外,教师可指导考生积累和记录完形中好词好句,为第二篇情景作文积攒语料。
阅读——看清问题 策略辅佐
考生平时要注重阅读速度和阅读策略,最好将“题目”读一遍,带着问题阅读。有效利用“跳读”“略读”和“精读”等策略,力争做到“快速、准确、稳当”。当然,基础薄弱的考生可主攻ABE篇,在复习中特别注意词汇的识别和记忆,多注重长难句的理解和分析。
写作——语言准确 逻辑连贯
“得写作者得高分”。应用文重结构和交际,情景作文重语言与逻辑。在最后两周时间里,基础薄弱的考生要注重文章结构、重点句式和连接词的背诵,尽量避免语法错误,力求语言准确。基础好的考生要在此基础上,注重文章内容丰富性、动作描写的生动性。
此外,考生要注意书写规范,卷面干净整洁。
政治:构建体系 专项整理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教师 张 涛
期中考试政治科目较月考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试题更灵活,更强调理解与运用。为此,考生可从三方面入手备考。
第一,构建知识体系,吃透核心知识。考生要梳理所考范围的知识,不仅要总结知识点,还要思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梳理过程角度可以多样化,如经济生活可按单元体系、主体体系、社会再生产的4个环节等主线多角度总结。梳理过程重在将这些内容内化于心,不建议将别人梳理的框架直接借用。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考生要吃透核心知识。例如,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经济发展方式理念、企业,哲学中的矛盾,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和政府,文化生活中文化作用、文化传承等都是高频考点。考生可通过“三回归”的方法将主干知识融会贯通。回归课本,精准掌握概念和知识;回归高考题,精做典型题;回归生活,将知识与时事紧密联系进行分析。
第二,分类专项整理,提升审题能力。从审题看,考生要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清材料,读懂各类材料中所包含的信息;明设问,弄清命题设问的指向性要求。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坚持素养导向,将学科内容的考查置于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设置学科任务,解决具体问题。从材料看,越真实的情境越复杂,材料呈现方式越多样。考生可分类专项突破,找到提取文字、各类图表信息的方法,并及时总结强化。从设问看,原因、措施、逻辑关系等不同的设问,答题侧重点也不一样。考生可从平时积累的典型例题中总结方法,结合老师的指导举一反三,切实提高作答的准确性。
第三,提升解题技巧,解决试题所指。针对选择题,考生要准备错题本,找到知识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针对主观题,考生要在注重答题层次、规范使用学科术语的基础上,抓住设问重点展开论述,不能简单罗列知识,要切实解决试题所问。
历史:搭框架 理线索 夯基础 强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教师 祁秋菊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呢?下面,给考生一些建议。
搭建框架 理清线索
——建立宏观知识结构
要想把零散的、以专题分布的知识有效整合,考生要理清线索,建构合理框架,提纲挈领。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住它。如中国近代史(1840-1949)近110年,一直是考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如果把这110年的历史整理成这样几条线索,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
1. 西方国家的侵略史(5次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2.中国人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抗争: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资产阶级的抗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的抗争:五四运动、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权之路)。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19世纪60、70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7个阶段,每个阶段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都要搞清楚。
夯实基础 强化能力
——回归教材 正本清源
教材是知识的源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考生复习时要教材不离手,凡是有问题的地方就翻开课本找答案。教材简洁的语言、清晰的讲解和规范的表达,有助于解决考生答题时存在的时空不清、背景不明、答题口语话等问题。
限时训练 注重规范
——避免盲目和随意
平常训练中,考生要避免拖沓,限制时间,提高效率;做题过程注重审题意识的培养,掌握各种题型的一般做题方法;逻辑清晰、书写规范,要勤于练笔,实践出成绩。
反思错误查缺补漏
——及时总结 逐步提升
考生要把每次练习中出现的错题及时分类整理,分析原因,深化理解,吸取教训,争取每一次都有进步。
地理:系统梳理 心中有数
北京宏志中学教师 樊翔云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是检验考生半学期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对考生树立信心、调整学习状态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对本次期中考试的备考给出一些建议。
本阶段学科知识特点
点多面广,重难点集中。涉及知识有:经纬网与地图、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地球运动、地理信息技术、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环流、气候、天气系统、水循环和洋流、地表形态的塑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囊括近60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高考的必考点,也是考生学习的难点、考试失分点。要想获得高分,考生要学得扎实到位。
系统性、基础性强。本次考试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涉及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知识多,系统性强,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考生要扎实掌握,深刻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串成线,形成面。
能力要求高。经纬网和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这部分知识学习要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对考生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绘图能力、读图能力、计算能力的要求较高。
备考建议
做“白日梦”,心中有数。做“白日梦”即合上书本,按自然地理要素回想主要内容,每块内容里包括哪些主要知识点、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之前的学习中遇到哪些困难等。如果想不起来,再打开教材或复习资料,及时查漏补缺,以此梳理知识体系。
构建重点图,图在心中。本阶段需要掌握的基础图有:经纬度的划分、不同节气日照图,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图。考生读图时要思考图的形成过程,回想知识的内在联系,积极转换思维角度进行图图互换、图文互换、图表互换,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浏览错题本,举一反三。回看是高效复习重要的方法。在看错题本的过程中,考生要注意解题技巧,注意如何仔细审题,如何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还要学会建立试题与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找重点、抠难点,做题时知道该题考查哪些知识,需要具备哪些学科能力,以题完善知识体系。
物理:立足教材 抓好双基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教师 石 明
考生在高三物理期中考试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明确高考考什么;了解高考怎么考;弄清自己怎么错;应对问题如何做。
重视基础 掌握模型 回归教材
如今,高考物理学科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熟悉的情境考查考生运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从教材中选取素材,注重实验,考查考生操作技能和实验分析能力;更加强调基础,通过典型情境,考查考生对物理思想的领悟及对物理方法的理解;结合新课标理念,体现学科素养的考查,注重对学科的整体认识。考生要熟读教材、熟悉教材、理解教材,对教材上的典型模型熟练掌握,重视分析例题的物理过程,对物理方法要明白其精髓。
构建体系 掌握方法 关注科技
对于北京考题,“刷题”不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每周我会拿出一天时间,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物理作业——章节梳理。一开始,大多数学生仅停留在基本公式、规律层面的整理。随着引导,学生慢慢发现物理知识体系上的联系,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方法的类比,从中提出很多深入思考后的好问题。此外,我还会有意识地通过纪录片给学生介绍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先进科技,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还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科学的价值与魅力。
独立审题 语言精准 书写规范
独立弄清物理过程、提取相关信息是每名考生必备的基本应用能力,也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问题。所以,老师分析例题或讲评随堂试题时,考生要着重听哪些是重要的文字信息及其背后的含义,每道题的切入点是什么,不同物理模型的解题方法是什么。一旦思路清晰了,解题自然事半功倍。此外,考生更要清楚地理解物理概念,并能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不仅要强,而且要简练、直奔主题,之后的书写或作图要整洁、规范,必要的原始公式不能省略。
化学:用好错题 规范答题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教师 郭芳芳
化学学科知识琐碎,缺乏整体连续性。复习中,考生要从知识、方法、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等多角度进行梳理。
考生要针对同一知识点进行不同层面练习。一个重要的考点会在考题中与不同素材结合。选择一个知识点涉及不同层次的题目练习,在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可将单一知识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提升考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考生要结合信息呈现方式进行分析、整合、应用信息的复习。考题中,信息的呈现方式是多元化的,如图像、图表、图示、陌生反应等。如果信息看不懂,答题就无从谈起。考前,考生要针对不会分析的信息类型进行专门练习和总结,直到掌握分析这类信息的方法为止。
在化学试题中,同一题型考查的知识千差万别,却可用类似的思路或方法分析。如工艺流程分析、实验探究分析、电化学装置分析、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释等。考生在复习中要及时记录老师指导总结的分析方法、解题模型,并根据自身情况练习巩固。
复习过程是查找漏洞并逐步弥补的过程。错题即漏洞,将错题按出错原因(如马虎、知识概念不清、方法不会等)分类整理,做上记号,有计划地看或做错题,不同类型的错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要针对错题中暴露出的问题寻找相关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考生答题前要看清要求,用科学、严谨、准确、简练的化学用语表达(不缺条件,不漏“↑、↓”,不乱用“=、?葑”);用严谨、完整、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解释;用有“取”、有“加”、有“现象”、有“结论”的模式叙述实验方法等。考生要将老师引导大家总结的“答题模式”熟练运用。
生物:夯实基础 拓展思维
北京市团结湖第三中学教师 丁宏丽
针对生物学科,高三一轮复习中,考生要把握以教材、考试说明为基础,加强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建立生物知识网络、重视实验的复习原则。
夯实基础——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生物学科中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但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在新情景中通过逻辑推理加以应用。第一轮复习,考生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以前的知识是零碎不成系统的,全盘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还可找出以前忽视的环节或死角。考生要带着疑问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融会贯通——构建生物知识网络
生物学的概念、名词、术语较多,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但其分布零散。考生要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分类、比较、归纳等,运用比较形象的方式,包括画图、表格、知识网络图等构建知识网络,之后既可找老师修改、完善,也可与其他同学比对,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例如,复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可以自己画一个细胞图,在图中表明各部分结构名称、生理过程、细胞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等,全面认识细胞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
拓展思维——重视教材实验
考生不仅要记住课本中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结果与结论,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迁移与运用。如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不仅证明植物细胞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也可证明细胞是活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性、还可通过系列梯度溶液浓度实验,推测细胞液的浓度等,对实验深入地思考和拓展,更好地延伸思维。考生还要重视科学史中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如研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科学家在设计实验时,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结果的检测等非常精妙,还有DNA的半保留复制的证明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