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学校精神,充分发挥“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优势,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一流本科建设工程、龙山人才强校计划、学术科研提升计划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抓手,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截至目前,学校先后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落户学校,工程学科、材料学科、化学学科相继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
一、实施学科提升计划,建设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坚持“强工升理精文”学科建设思路,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实施“一流学科攀登计划”,打造具有引领性的学科高峰,牵引带动相关学科快速发展;实施“特色学科提升计划”,着力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军用关键材料、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军用软件等特色学科方向形成特色,加快构建形成特色优势学科;实施“新兴学科培育计划”,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学科和急需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出台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将学科分为四类进行阶梯式培育;单独聘任学科负责人,明确学科建设主责,划清学术和行政边界;坚持以第三方学科评价为主导,建立完善学科建设投入与绩效考评体系,考核结果作为经费投入、学科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自2013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2个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群、5个特色学科方向,在先进材料、环境资源、信息与控制、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生物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学科群。
二、实施一流本科建设工程,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大思政”育人体系、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体系、本科教学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质量文化管理体系、综合保障体系;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和优势特色专业,推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产业教授”计划,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探索协同育人模式;实施多模式双向联合培养,与30余所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建立“二级学院审核评估、专业认证、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全方位教学评估体系,有效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作用,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在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学校名列全国高校第61位、四川高校第4位。
三、实施龙山人才强校计划,构筑人才集聚发展高地
强力推进龙山人才强校计划,实施“龙山人才引进计划”,采取柔性聘用与年薪聘用相结合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龙山学术人才科研支持计划”,划分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学术骨干和青年学者等层次,每年给予3-50万科研经费支持,对于高水平科研成果再给予补助支持,每年重点支持15个学术科研团队;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安排不低于2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教师海外学习交流,安排资助经费400万元用于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研修等,安排300万元经费用于教育教学研究及精品课程建设,并通过遴选师德标兵、教育教学名师、青年教学之星,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实施“学术院长聘任办法”,先后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聘任高水平学术院长6人,指导学院学科及人才建设。目前,学校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930余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820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60余人次。
四、实施学术科研提升计划,促进一流科研成果产出
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推进“学术科研特区”建设,先后获批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学校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8个。依托科研平台,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地方经济和国家需求,强化科研合作和联合攻关,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等,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0多项,到校科研经费从2015年的不足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5亿元。在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资源开发、机器人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与优势。
五、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筑牢高水平大学特色根基
充分发挥董事会联合办学和省部共建、局省共建优势,有力整合各方资源,创立了“需求牵引、方案对接、资源共享、军地联动、共同培养”协同育人模式,建立起服务电子、制造等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抢抓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机遇,强力推进与军工单位的全方位合作,形成了国防军工科技优势,搭建起“军转民、民参军”的技术转移中心和战略智库研究基地,积极探索军地联动和校企深度融合新路子,实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特色。
推荐阅读
四川2020年高考书法学专业考试将于12月8日在川师大成龙校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