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坚持全面领会对标看齐,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引导广大师生将回信精神纳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教育、科技等重要论述的整体体系中深刻理解,纳入党中央关于农业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中系统把握,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治校全过程谋划思考,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对标看齐回信精神,印发《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全校师生扎实开展学习研讨,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深入谋划学校未来发展蓝图,明确了未来“12345”发展思路,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努力方向,坚持实施人才强校、信息化、国际化三大战略,坚持履行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人类健康四大学科使命,努力争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校地深度融合发展五大标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实施铸魂育人工程,成立“思政课+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立项建设覆盖全校67个本科专业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36门;依托秦岭试验林场和黄土高原国家试验站,开展“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努力打造具有农科特色的“大国三农”系列通识课程。推动涉农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解决旱区农业发展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规划建设了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等五个学科群;实施服务“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专项,改造提升61个传统专业,增设9个新农科专业,努力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开展新进教师和高层次人才理想信念与国情校情教育,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引领;着力破除“五唯”顽疾,大力推进职称评审改革,实施分类评价,突出质量、绩效和贡献导向,103名教师通过直聘、破格晋升职称,充分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潜心致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农林实践与“双创”教育,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探索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新模式;实施场站创新实践教学功能提升工程和“双百”实践项目,将189个实践项目纳入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教师、学生“三进农业一线”。学校2020届已就业毕业生中近72%在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等涉农及教育领域服务,41%的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建功立业。
深化强农兴农使命担当,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布局,组建未来农业研究院,加强未来农业内涵研究,着力破解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瓶颈,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黄河流域9省区42所高校(科研机构)达成并发布《杨凌共识》;围绕黄土高原水土治理,提出加强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增强小流域蓄排工程“蓄排协调”能力等一系列建议;成立秦岭野生动物生物学研究中心、中草药研究与利用中心等学术机构,筹建秦岭研究院,积极开展秦岭生态保护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聚焦脱贫攻坚,在秦巴山区、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试验示范站和示范基地21个,在陕西省内56个贫困县(区)实现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深入实施由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研究生助力团和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组成的“三团一队”项目,为贫困地区提供智力、技术和人才支持。聚焦乡村振兴,持续优化“升级版”大学科技推广模式,在全国18个省(区、市)建立28个试验示范站、46个示范基地、100余个示范园,全方位开展新时代农业农村干部人才教育培训,年均培训10万余人次;加强乡村振兴智库建设,组织覆盖7个省区47907个行政村的“西北乡村调查”并发布《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报告》,为国家及区域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牵头组建陕西省乡村振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辑出版《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内容与规范》,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建设的“陕西实践”。
来源:教育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化学科专业建设 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