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培养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坚定设计特色,坚守工匠精神,通过扎实推进基础教学改革、融汇传统文脉与当代设计、发挥“课程群”建设优势、实施“项目制”教学实践等方式,探索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径,取得了明显改革成效。
扎实推进基础教学改革,打造“五位一体”教改新模式
围绕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为谁改、怎样改,过程如何监控、效果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学校扎实推进基础教学改革,提出并践行“五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新模式。第一,坚持以需促改、个性发展,制订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多元化成才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坚持以学促改、以学验教,“集体备课、同步授课、统一考试、集体评阅、教考分离、定期反馈”的质量监控过程成为教学新常态;第三,坚持以创促改、学以致用,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突破口,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创业;第四,坚持以展促改、持续迭代,通过举办“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展”“课程作业汇报展”等方式,搭建教改促进平台;第五,坚持以研促改、教学相长,以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不断丰富与之相关的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一流课程论坛、教材选题论证会等系列学术活动,开创专业建设新局面。
融汇传统文脉与当代设计,挖掘涵养师生人文素养新路径
学校以特色立校,衔接汇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脉和当代设计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艺美术等领域特色突出,形成了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工业设计、动画等一批传承传统造物艺术并推动其创新性发展的特色专业。学校适应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要求,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造物艺术观念融入教学,“以现代设计思维重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成为学校课程教学新思路。一方面,以科研促教学,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系统梳理中华传统艺术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时代影响,打通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立足国家政策,加强工艺美术专业建设,融合传统手艺和造物智慧,印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意见》,积极搭建“工艺美术+”课程框架,深化传统工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价值定位,构建起符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传承体系”“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传承体系”。
发挥“课程群”建设优势,形成设计教育课程建设新标准
学校按照以本为本、优化专业建设、全面育人和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原则,在教学改革中强化“课程群”建设,发挥课程聚集效应,带动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坚持横向打通、纵向贯通,构建通识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专业教育课程群、学科交叉课程群、德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创新创业课程群、综合实践课程群、学术活动课程群等8个课程群,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协调共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构建起全校课程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集群效应,更高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全过程培养和全方位教育。
实施“项目制”教学实践,找准产教融合成果转化新方向
项目制教学是综合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学校注重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与时代主题、社会命题、企业课题的连接共振,将政府委派项目、社会征集项目、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项目作为课题纳入教学,达到教学科研为社会生产服务、产教融合“反哺”教学科研的双重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各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直面时代需求,回应社会命题,做好行业企业答卷,创造了一系列成功案例。如在“上合青岛峰会”艺术设计项目中,学校师生团队在国礼、国宴用品、视觉形象、艺术品与陈设、服装等5大领域,创意了数百套设计方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气象、时代风采,师生团队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历练;学校人文艺术学院参与凤凰网发起的“社会设计”共创计划,成为首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践基地”,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环保、扶贫、女性、社区等议题纳入设计实践教学,并与欧拉汽车、凤凰网联合打造“共创新国潮——未来设计共创”公开课,建立媒体、企业、高校共建的“社会设计工作坊”;学校工业设计学院与中国重汽、海尔集团等17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工作室,推动产教融合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