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支撑这个时代的诸如能源、交通、材料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均将得到高度发展,以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多方面需求。信息时代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它们同属于教育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本科教育中的一个具体专业,也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级学科。
提起电子科学技术,人们会联想到电脑、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设备,他确实是电子工业发展的基础,而电子工业的发展让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这个专业主流的工作就是在各个领域内从事电子器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相应的技术研发、生产与维护。毕业生在通信、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行业就业较多,除了电子材料、元器件以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也会涉及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研究。
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有5所,分别为中山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这些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实力都是非常强的哦!
序号 | 学校名称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1 | 中山大学 | 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
2 | 东南大学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
3 | 上海交通大学 |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
4 | 电子科技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
5 | 南京邮电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
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历史悠久,有着优良的学术与教学传统。早在1958年,中山大学便设立“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和“无线电物理”专业,为现今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前身。光学工程学科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山大学的光学与光谱学教学和研究。学院的发展,立足学科主流方向和领域前沿、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特色优势学科方向为抓手,推进学科上水平建设,促进学科具备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术成果产出、一流社会服务的能力,目标是形成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科跻身国内一流、做到国际知名并具有影响力。
【学科建设】
学院主办3个一级学科,它们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均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人才培养】
学院建立有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举办的本科专业有4个,它们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其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和广东省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学院为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学位点有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3个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其中,博士学位和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集成电路工程、光学工程和电子与通信工程。此外,学院目前设立了2个博士后流动站,它们是信息与通信工程流动站、光学工程流动站。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电子器件系,后改名为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61年11月。它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子类专业之一,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是东南大学电子科学领域集教学、科研、应用开发为一体的重点院系,曾培养出刘盛纲院士、韦钰院士、黄如院士等一批科学家、教育学家和企业家。
【学科建设】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国内高校最早一批建立的电子类专业,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可追溯到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和之后的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200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与清华、北大并列为A。2015-2019《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在2020年U.S.News世界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科排名中名列第5位。
【人才培养】
学院国际交流活跃,长期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科研和人才培养均成果显著。例如,学院与飞利浦成立“东飞显示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在显示及照明技术领域持续开展紧密合作超过20年,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国际合作的典范。LG.Philips Displays副总裁Wim Brouwer先生与原荷兰Delft理工大学教授Ingrid Heynderickx分别于2005年和2009 年获颁中国友谊奖。历年来,学院与MOTOROLA、AT&T、LUCENT、OPTIGAIN、E—TEK、ARM、XILINX、ATMEL、美国德州仪器、日本松下、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台积电等国际著名的信息产业集团和公司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高校方面,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荷兰Delft 大学、加拿大Waterloo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知名大学也建立了多层次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包括开展科研协作研究和互派人员的交流活动,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问,并多次成功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院与法国雷恩一大共同开设了硕士中/ 法双学位联合培养班,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日本早稻田大学IPS学院合作建立了“3+2”本科交流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多渠道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如交换生、短期访学、海外游学等,赴港澳台、日本和欧美等地的高校和企业交流等。学院还邀请国外名师及专家为本科生开设全英文课程,为本科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12月,其前身可溯源至百年前的电机专科,具有中国电气工程师“摇篮”之美称。学院目前下设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感知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软件学院、教学发展与学生创新中心、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校级平台、网络安全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John Center及清源研究院。
【学科建设】
学院建设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八个一级学科。学院瞄准国际前沿科技,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年度科研经费持续快速增长,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稳步增长。近五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一等奖28项;现有国家级研究基地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17个,以及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
【人才培养】
在学院百年发展过程中,培养了诸如江泽民、王安、杨嘉墀、张钟俊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科学家、教育家和十余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学院现有本科生4168名,硕士生3277名,博士生1958名。近五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一流课程7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竞赛最高奖。学院引导学生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8年1月,由原电子工程学院、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原物理电子学院所属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方向合并组建;其前身可溯源至成电建校之初就已建立的无线电系(二系)、无线电零件系(三系)和电子器件系(五系)。如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既深邃厚重,又朝气蓬勃;是学校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新学院成立以来,相继荣获教育部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专业建设】
学院设有工科试验班(电子工程类)、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2个本科专业。工科试验班(电子工程类)按大类招生,包含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波传播与天线(国防紧缺特色专业)4个专业方向。在读本科生2500余人。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类)、国家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现有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
在学院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高级管理者、电子信息领军人才和近五万名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未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按照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特色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办学定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院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研究领域宽、综合实力强的优势,立足国民经济主战场,着眼国家重大需求,汇聚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前身是1958年电工实验室。1971年学校创建了半导体器件专业,1996年成立电子工程系,1998年成立光信息技术系。2005年、2008年先后成立光电工程学院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年8月,根据学校和学科发展提升战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光电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工程学科类学院——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2017年9月,组建成立微电子学院,合署办公。2020年6月成立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挂靠本院。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下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有机电子学和生物电子学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工学);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其中,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全国共5个),为实现学院的腾飞创造了新的机遇。
【人才培养】
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现有教师256人,包含专任教师212人,其中教授4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拥有中科院院士(双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IEEE Fellow 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2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1人、江苏特聘教授8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2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和江苏省科协托举人才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