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位于豫北名城新乡市,北依巍巍太行,南濒滔滔黄河,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国家“111计划”实施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和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完备。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25个学院(部),8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各类学生7万余人。拥有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个、河南省特色骨干A类学科4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8个,化学、物理学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化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等4个学科持续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等3个学科持续进入本领域自然指数内地高校百强学科榜单。
化学
学科解析:
化学学科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化学系,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该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先后入选河南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012年)、河南省优势学科A类学科(2015年,资助1亿元)、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A类学科(2020年,资助5000万元)和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2021年,资助5亿元);学科目前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绿色化学与电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绿色介质与反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和11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近十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多项高级别奖励。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高校并列第31位、地方师范大学并列第1位;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学名师,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次;中国化学会理事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二级学会主任委员、理事10余人。

学科优势:
以“汇聚大团队、建设大平台、组织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目标,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凝聚5个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研究方向:绿色介质化学、药物研制与绿色创新技术、绿色有机合成与反应、生命与环境分析、绿色能源材料化学。以药物研制与绿色创新技术方向为例,常俊标教授创新研发团队汇聚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深入研究大品种药、创新型药物的药理药效,并应用于抗艾滋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研发的抗艾滋病1.1类新药阿兹夫定(FNC)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同时因为该药具有显著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作为被批准进入Ⅲ期临床的抗新冠病毒小分子1.1类新药,即将完成在中国、巴西、俄罗斯开展治疗新冠肺炎的Ⅲ期临床研究,有望近期获批上市。团队在Nature, Science, J.Med.Che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中国专利金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瞄准领域:
学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带动产业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原则,聚焦新药研发、创新电池设计及工艺流程、创新特色原料药绿色合成新工艺等领域,注重原始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发力研究领域:
(1)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新药研发。我国新药研究开发创新能力不足,原研新药仅占5%左右,其余95%都为仿制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品种少。开发原创性新药,可以增强我国创新药物竞争力。常俊标教授团队充分发挥大团队的优势,在前期研发的阿兹夫定(FNC)等三个1.1类新药已经上市或获得国家临床批件并进入Ⅰ/Ⅲ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结合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命健康等重要问题开展科技含量高的新药研发工作,如抗新型冠状病毒类广谱类活性药物等,在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方面提供科技创新原动力。
(2)创新电池设计及工艺流程,助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发展清洁能源,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发展共识和战略方向。王键吉教授科研团队将继续围绕碳能源转化中CO?的吸收与再利用面临的困境,通过光催化和电还原技术将环境中CO?进行高效吸收并能源转化;杨林教授科研团队、杨书廷教授科研团队分别针对河南电池产业发展需求,将在电极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力求解决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等关系到电动轿车、电动大巴、电动物流车和轨道机车等领域快速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
就业前景:
学科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百年来,本专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及政商精英:中科院院士1名,加拿大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科学基金获得者等20余人,上市集团公司董事长多人。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教育领域的全国模范教师、省特级教师和中学校长、书记。近5年,该学科学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50%左右,学生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报考指南:
化学专业(师范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中原、辐射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师德修养和科学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熟练教学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该专业2007年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现有在校生859人,年招生230人左右。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
河南师范大学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