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专业名称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专业代码 | 020106T |
修业年限 | 3-6年 | 学位授予门类 | 经济学 |
专业设立时间 | 2009年 | 所在院系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 |
专业实力 | 2020年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经济学、资源环境科学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管理、资源环境监测等业务技能,具有从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等研究潜力;能够在相关资源与环境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科研机构从事资源与环境行业政策研究和日常管理、资源与环保产品的市场推广、资源与环境项目评估及绩效管理、资源与环保产业的资本化运作等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是“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典型的交叉性学科专业,就业及深造领域广阔。
专业介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属于国家教育部2012年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特设专业,该专业兼有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与资源技术科学的交叉优势。适应于国家及内蒙古发展要求,毕业时能够保障国家和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从事资源、环境工作以及管理的人才需求,本专业培养目标明确,针对国家对自治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在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行业方向具有特色优势。
2008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在经济学院申请增设“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本科专业,授予经济学学位。2011年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成立后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专业调整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2012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计划,我校将“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调整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目前该专业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同时在2020年获批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师资队伍
本专业目前共有教师10人,结构合理,团队博士比例达到90%,其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0%。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贯彻院“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落实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学术骨干培养工程”的精神,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专业学术梯队。
课程体系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能源经济专业学科特点,在基础课、主干课和选修课上设置了经济类、管理类、理学类和工学类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环境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为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该专业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模块、思维训练与能力拓展模块、专业特色与专业拓展模块3个专业选修课模块;设置了传统文化教育模块、人文社科素养模块、自然科学素养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和体育及艺术模块等5个素质选修课模块。
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程实践、社会调查、论文撰写、学术活动、文献阅读等环节进行。在保证学校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增加设置了独立课程“自然资源实习”和“区域综合实习”,不断扩大对外联系,为学生拓展专业实习和实训的基地。
科学研究
围绕专业建设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凝练课题,加强与其他学校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各教研组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通过教学科研,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近几年,专任教师发表科研论文40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20余篇),获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院级教学改革类科研基金项目10余项,服务地方企业等横向课题多项。已建成较为完善的资源环境类实验平台,承接学校“祖国北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院士工作站的建设任务,该站也是自治区文科类院校中唯一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学生竞赛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并在如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作品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比赛中获奖。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专业近3年考研上线率稳定保持在20%以上,录取率保持在16%以上。录取院校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区内外多所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毕业生在各级各类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招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专业名称 | 土地资源管理 | 专业代码 | 120404 |
修业年限 | 3-6年 | 学位授予门类 | 管理学 |
专业设立时间 | 2011年 | 所在院系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 |
专业实力 | 2019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批MPA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
培养目标
培养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工程管理、资源环境科学管理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国土空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资源利用评估与评价、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国土空间要素市场配置、国土空间利用监测等业务技能,能够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金融投资部门、专业咨询机构、科研机构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利用、投融资与政策研究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介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专业特点较强、涉及学科较多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是管理学、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土地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GIS、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进行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开发经营等。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日益成为重点研究领域,社会对于这一领域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国家、学校不断加强对本学科的资源配置和支持,使本专业成为自治区向社会相关领域输入人才的重要人才基地。
内蒙古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2011年获批,同年9月开始招生。2019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并于同年开始招生;2021年获批MPA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土地资源管理方向),将于2023年开始招生。
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目前本专业拥有专职教师12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日本千叶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等知名高校。专任教师全部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在读博士3人;副教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兼职硕士生导师2人。目前已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具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科研发展需要。
课程体系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特点,在基础课、主干课和选修课上设置了经济类、管理类和理学类课程。该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遥感导论》《土地生态系》《测量学》《土地管理学》《地籍管理》《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学》等。其中《测量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测量实习》课程被评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土地科学前沿》、《测量学》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为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该专业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模块、思维训练与能力拓展模块、专业特色与专业拓展模块3个专业选修课模块;设置了传统文化教育模块、人文社科素养模块、自然科学素养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和体育及艺术模块等5个素质选修课模块。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观念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本专业设计了由军事理论、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专业认知实习、测量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土地管理系依托校内实验室4处,包括经管实验实训中心、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资源环境监测实验室。其中,在经管实验实训中心可开展计算机辅助制图、数字化测图、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空间分析与建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测量实验室可进行测量学实习的实践教学;资源环境监测实验室对于开展在生态空间下土地利用微观理化实验提供条件。本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10000元以上。实验室条件能很好的满足教学需要,全面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断扩大对外联系,目前已有几十家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和实训的基地。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学生就业率、考研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科学研究
经过长期的建设,本专业教师在土地资源管理和自然资源方向形成较为稳定且特色显著的科学研究方向,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多项,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生态经济》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曾获得环境保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
学生竞赛
本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暑期社会实践团、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途径多方面训练实践技能,由专业教师带队指导,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并且有大批学生实践成果、社会实践项目获得了国家、省部级奖励,在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突破。曾获得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大、中专院校各类测量技能竞赛获,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30余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等各类竞赛奖多项,竞赛成果丰硕。
就业方向
随着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及生态优先战略的实施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措施的展开、社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加大,就业前景广阔。毕业学生主要就职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金融投资部门、专业咨询机构、科研机构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利用、投融资与政策研究和日常管理工作。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 学制四年)
专业名称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专业代码 | 70503 |
修业年限 | 3-6年 | 学位授予门类 | 理学 |
专业设立时间 | 2013年 | 所在院系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 |
专业实力 | 2020年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人文地理基本理论与城乡规划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及测绘等方面的业务技能,能够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资源环境管理、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业务与管理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介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兼跨“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领域。通过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深入理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区域统筹发展做出科学规划,以满足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涉及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环境遥感、城乡规划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因此该专业不仅具备自然科学专业的客观性和逻辑性特点,而且还具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同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和技术性特征,是一个理论、技术与应用并重的专业。
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年成立,其前身为内蒙古财经大学2007年开设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整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始招生,每届只招收一个班级,2019年开始每届招收两个班级,至今已招生9届,毕业学生5届,2020年被评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队伍
本专业是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具有较强教学科研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拥有专职教师12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酪农学园大学(日本)、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的91.7%;拥有博士后工作经验的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
课程体系
基于目标导向理念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本专业国家标准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支撑本专业学习成果目标的达成。在基础课、主干课和选修课上设置了理学类、工学类、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该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原理》《经济地理学》《测量学》《城市总体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分析与规划》《园林绿地与景观规划》等课程。其中《区域资源环境实习》和《环境经济学》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一流课程;《经济地理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线下一流课程;《测量学》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实验课程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案中设置了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暑期野外实习、课程实践、社会调查、论文撰写、学术活动、文献阅读等环节进行。本专业 特色暑期专业野外实习包括第三学期的《区域资源环境实习》、第五学期的《测量实习》和第七学期的《综合实习》,各为期两周。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不断扩大对外联系,为学生拓展专业实习和实训的基地。经过长期的建设,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考研率、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科学研究
本专业教师在地理学、城乡发展和规划等方向形成较为稳定且特色显著的科学研究方向,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15余本,出版教材近10本,在《经济研究》《Alexandria Engineering Journal》(SSCI1区)《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曾获得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二等奖 和三等奖多项。曾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2名教师在自治区级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学生竞赛
本专业学生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本专业学生连续6年在自治区高等院校学生测量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团体奖和最佳组织奖等10余奖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多项,竞赛成果丰硕。
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够在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建设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单位从事与地理类和城乡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或者继续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领域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