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外有哪些新增专业?人才培养有何特色?
新增3个合作办学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西班牙语-国际新闻传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依托北外外国语言文学A+学科以及人大国际新闻与传播A+学科的专业优势而设立,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跨学科跨领域、善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高水平国际新闻与传播工作者。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依托北外在英语和国际组织创新及北理工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和信息学领域的学科特色及办学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构建具有国际胜任力的国际数据与信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面向国际组织创新和全球治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中央财经大学英语+金融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依托北外在英语和国际组织创新等领域的办学优势及中央财大在金融学等领域的学科特色,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英语+金融学”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面向国际组织创新和全球金融治理新局面提供支撑。
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英语+法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自2021年起招生,依托北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法大在法学学科的专业优势,整合两校优质教育资源,采用“新文科”的创新教育模式,联合授课、联合指导、联合研究,共同培养既掌握坚实法学理论基础,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与英美国家法律规则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高端涉外法治人才。
以上4个专业在本科普通批次招生,每专业招收15人,采取“1+1+1+1”的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学籍所在校学习,第二学年集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第三学年集中在合作高校学习,第四学年在学籍所在校学习。达到培养要求,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由本科招生入学时学籍所在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并按规定注明联合学士学位及联合培养单位。联合培养班学生经学校考核通过,可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北外还有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项目班、与新华社联合培养的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实验班,均在新生入学后进行选拔考试。
综合评价、统招两种方式招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京既有提前批次招生(综合评价),也有本科普通批次招生(统招)。未被综合评价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其后续批次的录取。
录取时,对按规定享受加分的考生,按政策性加分投档,投档后以考生的实考分择优录取。实考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享受政策性加分的考生;没有享受政策性加分的,依次录取外语、语文、数学和外语口试成绩高的考生;同分排序后仍完全相同的,北外将使用预留计划录取。
录取时,学校按实考分择优按专业志愿依次录取。如所填专业志愿无法满足,服从专业调剂者,将根据实考分调剂到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不服从调剂者,退档处理。
学生在校期间有一次转专业机会。院系每年转专业工作的“转出”“转入”名额有限,学生须满足相关要求。如果学生转入一个零起点外语专业,需进行降级转。比如一学生入学时是法语专业,计划转专业学德语,则其大学本科阶段学习年限会延长至 5 年。
101个外语专业 每学期开设40种第三外语课程
北外本科专业共 121个,其中外语专业有101个(含翻译专业),非外语专业 20个。
外语专业是北外传统的优势学科,截至目前,北外获批开设101个语种,已开齐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学校所有外语专业的本科生都学第二外语,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修读第三外语。学校每学期开设近 40 种语言的第三外语课程供学生选择。
非外语专业的本科生有机会经选拔入选“复语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习英语和法语(或俄语或西语)。所有北外本科生都有资格报名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八级考试。人才培养采取“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在24人以内,生师比为8[∶]1。教师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系统化的语言训练。
学校于2018年推出创新研究短课,每门短课招收5至10名本科生。课程中,老师会教授学生申请项目的方法,带领学生深入整个项目研究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北外不断深化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圣彼得堡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截至目前,北外已与8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480余份交流协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和窗口。北外已连续四年开设暑假国际小学期,邀请各国一流学者教授、前政要、前外长来校授课。对于一些国际合作院校,北外提供了一些免费修读名额,邀请其学生来校和北外学生同堂上课。从 2020 年起,每位北外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可获得一次校级海外交流学习奖学金,实现海外学习和实践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