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位于北京市,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管理体制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美英基督教教会于1906年共同创办的协和医学堂。
1912年,改称协和医学校。
1917年,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
1919年,改名北京协和医科大学。
1929年,更名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
1951年1月,学校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且改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历经传承与发展,学校先后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年定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科建设
目前,院校已发展成为拥有19个研究所、6家附属医院、9个学院、106个院外研发机构,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6个A类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15个、省部级实验室59个等。院校直属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和皮肤病医院等6所医院,集医院、研究所和教学机构于一体,形成了国内外闻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生物学、药学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内科学
国家重点三级学科:外科学(胸心外)、外科学(骨外)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外科学(普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药用植物学
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神经病学、眼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转化医学
北京市重点三级学科:外科学(普外)
获奖成果
2016-2019年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18项、北京市科技奖20项、其他省市科技奖(天津、云南、四川)19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9项、华夏医疗保健科技奖23项、中华预防医学奖5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奖4项、中西医结合科技奖2项、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1项、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1项、中国医学科学院-梅里埃研究院青年科学家奖3项,合计134项。
海外合作
(1)积极推进与牛津大学的合作,就在牛津大学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在研究所定位、发展目标、研究方向、组织运行管理机制、预算安排等方面与英方进行了多轮交流,就研究所的发展方向和合作协议达成共识,并于2017年12月6日在牛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并举行揭牌仪式。这是牛津大学成立800多年来首次允许外部机构在其校园内成立合作研究单元。
(2)进一步深化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合作,2017年11月成功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召开“医学前沿国际研讨会暨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双边研讨会”,组织双方科研人员开展一对一交流,促成多项合作,就成立联合实验室等达成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