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方向,为新时代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本科人才培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教育教学质量理念,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内涵建设为根本,改革创新为抓手,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大思政,以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学校一直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办学第一要务,自2018年教育思想大讨论以来,重新梳理确立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素,修订本科专业目标,开展新形势下培养计划修订,将价值引领融入落实第一课堂。校领导带头走进课堂,讲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为学生上好思政第一课。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内容开发,开设“读懂中国”系列课程。切实加强美育工作,制定并下发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美育十五条),推进美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贯通,新建《科技中的艺术》《艺术与文化》等美育课程,与华东五校共建《书面写作与口头沟通》《科学精神》课程、引进10门华东师范大学通识课程、20门在线混合教学课程。
全面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学校聚焦思政育人主渠道主阵地,建立全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学院系统推进、具有交大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研制《上海交通大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对应表》《上海交通大学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推进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等方面;运用好疫情防控的“鲜活教材”,各学院专业老师深挖抗疫中的思政元素,讲好交大人抗疫故事,于“润物细无声”中推动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推出16期线上课程育人典型案例,形成《线上课程育人典型案例汇编》;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建成100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本科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航空航天概论》《有机化学》《材料物理》3门本科课程入选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交流会和案例分享会,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培训,2021年开展专场培训6场,参与教师276人次。
搭建大平台,以内涵建设优化教学资源供给
(1)改革培养模式。学校大力推进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积极开展大类培养平台、致远荣誉计划、“以我为主”的国际化合作办学等探索,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2021年学校启动文科平台招生培养,以“新文科”视角重组和融合传统文科学科,打通六大专业、四大学院一年级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培养适应全球新格局并参与全球治理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目前,强基础、重交叉的系列平台培养已涵盖工科、理科、自然科学、数理、经管和人文社科。
学校持续打造面向未来的多元人才培养格局,强化一体两翼的强基人才培养体系,增设交叉特色课程模块,为强基计划本科生提供强基础、重交叉、研究式的特色课程体系,积极服务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基础学科研究领域。推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试点个性化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伯乐计划”培养模式。探索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并完成首年招生。
学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横向涵盖拔尖基地、强基计划、国际化学院、特色学院、班级及大平台培养等,纵向涉及伯乐计划、荣誉计划、攀登计划和助飞计划,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范,推动“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理念落到实处。
(2)推进内涵建设。专业建设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多学科深度交叉,主动布局“四新”专业,构建着眼未来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获批新增“智能感知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慧农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医学影像技术”“智慧能源工程”“可持续能源”7个本科专业,新增“英语-法学”“护理学-行政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至今我校共有1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加强专业建设,持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动态调整,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2022年,经济学等1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动物科学等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累计达到60个,覆盖全部院系。
课程建设旨在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以各级各类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具有交大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近年来累计建设265门在线课程,共有55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52门课程获批上海市一流课程。2022年31门课程获上海市重点课程立项,获批数量位居全市高校第一。探索推进新型基层教学组织,获批7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打造教师教学共同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进通识教育主题课程群建设,主持全国生命伦理学建设课程1项,推进1学分安全教育通识课程建设。首次在夏季学期开设各类基础课程训练营,面向基础较薄弱有修业需求的同学开设基础班,针对有兴趣希望挑战高难度课程的学生开设挑战班,首年选课人数近600人。
教材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校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召开教材委员会全体会议,成立教材建设与选用审查工作协作组,具体负责教材编写、选用、审查等相关工作的审议和指导;出台《上海交通大学教材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工作方案》《上海交通大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管理办法(修订版)》《上海交通大学十四五教材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坚决贯彻凡选必审原则,落实落细学校教材管理规范,实现法学类、经济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外国语言类及境外教材审核全覆盖;依托优势学科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全国优秀教材的定向培育,开展校级立项教材申报,大力支持新编教材的出版以及经典规划教材的修订再版工作。在首届全国教材奖中,9本教材获评建设奖优秀教材,1个单位获评教材建设奖先进集体,24本教材获“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19本教材获评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个基地获批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重点研究基地。
(3)凸显实践育人。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PRP培育、孵化学生实践项目,每年近两千名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毕业,2021年在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取得5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积极开展虚拟仿真教学项目,2020年作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机械领域牵头单位,组织编写、审核和出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指南(2020版)》,2021年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获评上海市级一流课程,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合作共建29门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学生创新中心进一步打造大学与工业界握手区,夯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成效,摸索出“课赛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每年开设各类企业选修课与公开课50余门,作为华五教学协同中心实践教学牵头单位,交大-华为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每年联合知名企业开设创新训练营课程覆盖学生2000多人次。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行业发展开展项目导引式教学,累计受益学生超5400人次。
培育大老师,以育人神圣担起教书育人使命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依托教学发展中心引导教师重视教学、钻研教学,设立教学发展基金,每年举办全国教学学术年会,探索建立由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构成的多元课程教学评价机制(MATE评估),与现有学生评教的终结性评估结果互相补充,为教师晋升等关键环节提供较为科学的课程评价参考。以赛促教,加强青年教师培训,积极开展青教赛和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第二的好成绩,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中获奖位列C9高校第二。
学校注重高水平师资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让“育人神圣”成为广大教师根植于心的自觉遵循,推动形成“好老师,上好课,以上课为荣”的教书育人氛围。学校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修订《上海交通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教师任课资格管理》等,进一步强化教师授课纪律。目前,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超过80%。2021年,学校设立“佳和”优秀教学奖,表彰扎根教学一线、深受学生好评、具有卓越影响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落实“让每一个学生更加优秀”教育理念,在全校深化“育人神圣”鲜明导向。
构建大质保,以校院协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通过外部评估和内部质保构建“内外双循环”的大质保体系,持续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控机制,优化顶层设计,落实学院责任,强化质量监控结果的合理使用,从而形成普遍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2021年,学校主动承担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第一类高校评估试点工作,牵头撰写《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圆满完成专家组线上考评和入校考察工作。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办学实力、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审核评估工作得到教育部评估中心高度评价,为全国范围推行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打好样本。
持续推进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促专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截止目前,我校共有26个专业通过国内外专业认证。2020年至今,核科学与核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药学首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再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工程专业迎接了认证专家线上考察。
构建完整的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持续改进的基本要求。2022年,教务处牵头启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并已完成涵盖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学习与发展等七个维度的“大质保”体系框架设计,以期形成引领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且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半年完成新一届本科教学督导换届及改革,突出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指导,强化督导意见的使用,强调持续改进。
同时,学校持续开展课程评价、学生满意度调查、教学改革与教育成果培育、优师评选、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等,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学校将继续做卓越人才培养的引领者,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协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谋划本科教育新篇章,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更加满意的本科教育,努力培养更加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