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越来越近了,面对高三的巨大压力,有许多同学依旧是独占鳌头,也有很多起伏不定,忽上忽下,有从学渣蜕变成学霸的,也有从学霸坠落成学渣的。
高考不光是一场知识的挑战,更是一场心理战,越到最后心态因素越重要。每年高考,“黑马”的出现,“优者”的失手,都与心态有一定关联,避免在高考后期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显得尤其重要。
第一种:心浮气躁,学习低效
距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时间紧迫。于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开始变得六神无主。觉得这也不懂,那也不会;看着这一科的内容,又想着另外的科目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这科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另几科的试卷又发下来……
什么都想做,哪一科都想抓,可是,又都没办法静下心来。于是,常常用一些徒耗时间貌似刻苦的无效学习来求得一种自我心理安慰,最终导致效率低下。
解决方法
首先,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期望值,尤其是短期目标,确保每天不至于做无用功。
其次,制定目标,攻破短板。比如,就语文学科来说,如果你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比较弱,就可以争取每天限时做一篇现代文本阅读训练(也可以是旧题),研究归纳题型,答题技巧,查缺补漏相关知识点。高考考查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坚持训练,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如果说知识是一张网,那么每天补一点,60多天之后,你的“网”一定比现在严密!
第三,坚持不放弃。失败并不可怕,放弃才是悲剧。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
第二种:容易自卑,易受干扰
这种心理现象常见于成绩波动比较大的同学,尤其是在成绩下滑时。考生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应该是这种层次,渴望立马就让成绩有个飞跃,另一方面却又无计可施。于是迫切想要从身边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身上得到一些启迪,但往往这种时候,也容易失去主见,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比如,别人复习什么他也跟着复习什么,别人攻克难题,他也跟着攻克难题,全然不顾自己的现状。甚至考试时别人翻卷的声音也会引起他的焦虑:哎呀,他怎么能做这么快?或者一见到成绩还没有起色,就立马自暴自弃。
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自卑在作祟,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
解决方法
第一,要树立信心。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强。考生要把眼光投向自己成绩的最高峰,告诉自己,原来我也能这么优秀,之所以现在成绩波动,是因为知识点没掌握或者当时思维没打开等;
其次,要学会自我安慰。现在没有考好也不错,能让我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正好有利于我查漏补缺;
第三,要学会向身边的人求助。可以求助于老师,让老师有效地分析自己的现状,找出成绩波动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突破难点。
第四,切忌好高骛远,更不要盲目地模仿他人。尤其是在最后三个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复习节奏,回归课本,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将知识结构一步一步完善,着力自己成绩的增长点。
第三种:期望过高,患得患失
每次考试总有一些人愁眉苦脸,他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这道题我为什么只能拿到一半的分数呢?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成绩中等以上的考生中间。他们由于自身素质较好,周围人期望很高,所以对自身要求也比较高,于是力求每分必争。而事实上,依据这些考生的能力,这道题目的后20%的分数,他们是很难拿到的,但是,因为长期纠结于某道难题拿不到全分,以致这些同学的自信心备受打击,从而节节败退。
解决方法
首先,这部分考生要明白一个道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试题中有20%是难度较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凭借这20%的差距,将考生分别扔进了985的院校、211的院校或其他院校。
其次,每个人的能力和基础是不同的,所以,考生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定位,知道哪些题目是自己完全可以做的,哪些题目是自己尽力而为的,遵循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原理,让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但这不是说就要彻底放弃这些题目,而是平时做难题时,不要把它看得太重要,因为这样看到难题不会做就容易泄气,而应看成一个个分数点,尽量分步解答,能拿多少分就拿多少。
最后,面对各种难题时,还可以采取这样的心理“战略”:我觉得难别人也会觉得难,但我不畏难;我觉得容易别人也会觉得容易,但我不大意。甚至有时要学会放弃,所谓“欲速则不达”。难点一个一个地解决,戒骄戒躁,最后,水到渠成。
四个高效学习时间点
第一个最佳学习时间点:清晨起床后。
此时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劳,处于新的活动状态,很清醒。此时无论认字还是记忆印象都会很清晰,学习一些难记忆但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合适,如英语单词、数学公式、语文词句等。有时即使强记不住,大声念上几遍,也会有利于记忆。所以清晨是一个最佳的学习记忆时间。
第二个最佳学习时间点:上午8点至10点。
此时人的精力充沛,大脑容易兴奋,思考能力状态最佳,此刻是攻克难题的大好时机,应充分利用。在这个时间段,可以重点巩固、复习重难知识点。
第三个最佳学习时间点:下午6点至8点。
此时是用脑的最佳时段,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复习,加深印象,归纳整理,也是整理笔记的黄金时机。一般在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点的一次巩固记忆,对于加深大脑对其的记忆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个最佳学习时间点:入睡前一小时。
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印象,特别对一些难于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则不容易忘记。而且许多人在准备休息到正式休息时,还需要一段准备时间,抓紧机会好好的利用这段时间,多记忆一两个知识点也是不错的安排。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提高复习效率很重要。在掌握提高复习效率的技巧外,结合大脑的活动规律,可以提高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中有战略,手中有方法
第一:回归课本,梳理知识
回归课本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细节:
1.基础知识点梳理:概念、原理、规律(包括法则)、专业术语、数字、符号、过程或步骤的陈述。
2.浏览辅助课本的学习资料,如“小资料”“课外延伸”等。
3.注意对理科实验的复习,不能只关注实验题目的练习,要注意常用仪器的使用,回顾做过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二:回顾试题,查漏补缺
1.关注已做过的试题中的错题,也是考前复习的重点之一。提分的关键就在错题上,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一定要摸清摸透,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进行专题的复习。
要对考试大纲进行专门的研究,以把握命题方向,还要有穿插解题思想与方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把握高考真题的出题套路
1.做:做题的目的是找感觉,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这有助于我们在复习中把握好“度”,特别是防止在训练题中片面追求偏、难、怪;
2.比:对各年全国卷进行比较,从中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这样,复习的目标更明确,复习的思想更开阔;
3.找:通过对近三五年的高考试题的重点研究,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据此可排查出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第四:规范答题,保证时间
特别要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使用规范的专业学科术语答题。很多考生题一看都会,但是分数就是拿不全,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准确了,但表达的不准确、不到位,不会用专业的学科术语回答问题。
所以平时做题一定要落实在试卷上,不能只看,答题时表达要准确规范,回答问题要言简意赅准确无误。目前高考阅卷都是网上阅卷,对书写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平时的书写一定要养成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第五:协调好考试与复习的关系
复习阶段,各种各样的测验、考试比较频繁。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一次考试,分析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有意识地纠正自己不良的审题、解题习惯,尽量减少无谓的丢分。同时做完每套试题之后,要总结归纳自己做这套卷子的收获,切忌钻研难题好高骛远。
第六:调节应试心态
在复习中要实现巨大的跨越,就要学会培养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命运。很多同学总会下意识地将考试的成绩与自己的学习水平、近期的复习效果乃至将来的高考成绩等一系列问题挂起钩来,一旦成绩有所起伏,便对自己产生怀疑,增添许多心理压力。其实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并不是一天两天就会有多大的提高与下降,一次两次的成绩并不能决定什么,要对自己有信心,应学会调整心态。
第七:一定要做点靠谱的题
想提升成绩,大量的试题练习是必须的。但是,高三时间有限,学生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高质量的试题上,才能事半功倍。
高考前会有各路押题卷,其实总体来看,押的主要都是考法,也就是知识点、考查方向、设题角度等,不能依赖押题而忽略日常复习,但做一些押题卷或看一些考前预测类课程,可以增长考生的见识面,减少高考考场上遇到陌生试题产生慌乱的概率,改善应考状态、提高士气,提高超常发挥的概率!
第八: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虽然老师上课会带领同学们构架知识框架,但我们更提倡同学们自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自己通过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将它们进行串连组合,形成体系结构。才能在做题需要运用时,就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知识点,解题得分。
第九:紧跟老师教学节奏
同时,在二轮复习时,也要处理好自主复习与课堂复习的关系。不要盲目沉浸在封闭复习中,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争取将内容当堂消化。
带高三的老师通常经验丰富,他们的教学计划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紧跟老师的教学计划多听多问,就能基本上掌握高考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第十:训练解题思路
很多题型都有可以归类挖掘共性,考生只有学会从题目本身找到背后知识点,再依次寻找做题切入点、形成解答思路,才能在考场上适应一类题的百变考法,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