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 语文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与甲卷使用省份的学生水平总体上是相符的,具有以下5个鲜明特点。
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时代信息,富有思辨色彩,是把试题命制在伟大时代和真实青春之上、深入人心的好题。文本选材中正平和,不故弄玄虚,能让学生实现真实阅读,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水平。主题价值取向稳健大气,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考引导功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命题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聚焦文本的最大价值,在反套路、反机械刷题、反死记硬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试题具有显性的逻辑性、思辨性,带领学生聚焦文本真正价值所在,而不是印证一般的解题套路,充分体现了命题的科学性、学理性,更突出了开放性、灵活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考生的思考与表达。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问答题都是基于文本设问,学生必须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才能作答;
三是甲卷出现令人怦然心动的新变化,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稳健创新、不懈进步的追求。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题使用一个语料统摄5道小题,使文本材料更聚焦,这5道试题各有侧重,体现了命题智慧,引导考生将时间花在深入思考上,而不是仓促浮泛的阅读上。
四是甲卷的作文试题“人·技术·时间”值得称赞。材料表述清晰明确,几乎没有审题难度,我认为这是好作文的特征。门槛低,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道试题还体现了纵深感,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较大的立意包容性和丰富的表达可能性,有利于不同思维能力、不同表达能力的学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五是试题与教材内容关联性加强。作为一线
总之,全国甲卷试题大气爽朗,思辨性、开放性和教考衔接等特点引人注目,值得一线
张云佳:河南省实验中学 语文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稳中有变,平和中有创新,呈现4个特点。
一是强化语文基础,注重教考衔接。文言文断句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关注实词虚词搭配,学生基本功扎实才能做对。语言文字运用Ⅱ第21题,要求学生删除句子中的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该题非常有现实意义,有助于纠正学生繁冗啰嗦的问题。试题多处呼应教材,如第11题不仅关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实词,还关注文化常识,与教材内容相衔接,A、B选项分别将文本中的词语和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愚公移山》中的词语进行比较。
二是强调理性思维,注重思维考查。论述类文本摘编自学者王富仁的《
三是使用创新题型,注重情境设计。如语言文字运用题要求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相同语言形式进行辨析,要求学生仔细体会上下文具体语境;又如名篇名句默写题强调对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生活情境灵活运用名句。
四是落实“大思政”要求,体现育人功能。实用类文本关注自然生态问题;
整个试卷给我的启发是,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一是要回归语文教学本身,拒绝套路化、模式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根本。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拒绝机械化、浅显化、狭隘化、虚无化的学习。
朱德勇: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特级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有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和近4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一脉相承。
一是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高考命题和统编教材协同发挥语
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线索,高中必修上册专设劳动主题的单元。现代文阅读Ⅱ选用陈村的《给儿子》一文,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与教材要求相符。如果学生对这一单元有深入的学习和理解,那么在考场上解读这篇
试题与教材潜在的关联,比较突出的是现代文阅读I中的第4题,要求学生说明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教材中《
二是高考命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以创新题型改变机械刷题。比较典型的是现代文阅读Ⅱ的试题,要求学生写短评思路,给出的答案示例中前两点一般的学生都可以达到,但是第三点刷题的学生是回答不出来的。这告诉我们,刷题可能有效果,但只能拿到浅层次题目的分数,想拿高分不可能。
总之,今年的试题给我的启发有3点。第一,我们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像过去那样了,应该教的必须要教。之前在教学中遇到阻力的情境任务教学,现在大家认识到价值了。第二,真正研读高考试题,对提高素养是有用的。刷题没用,因为刷的大量试题是低质量模拟题。如果大家研究真正的高考试题,会感到冲击的。高中
陈超: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特级
我来自一线,属于最前线,今年带高三。安徽第一次用新课标试卷,之前我一直忐忑不安,看到试题后,悬着的心落了地。考试院前期做了大量周到和高效的工作,来安徽实地调研,还组织了适应性
新课标Ⅱ卷的试题,体现了高度的命题自觉;从宏观上讲,是以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的,科学明晰。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五个“以”。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既高举旗帜又贴近青年。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现代文阅读Ⅰ践行主题教育,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二是以素养立意为根本,着力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