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浙江省2023年6月选考科目命题思路

| 来源:浙江考试微信公众号 1962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学科组

本次思想政治选考试卷紧扣“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命题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既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学科评价改革做了探索,又引导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

一、命题意图

1.彰显“立德树人”学科价值。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试卷通过选材内容的优化、设问方向的调整、参考答案及分值设置的引导,使得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功能进一步得到彰显。

2.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最大特色。试卷通过高考内容改革,进而突出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结构化情境的创设、富有创意的学科任务设置、科学合理的试题参考答案及多样化评分标准的研制,为基于核心素养的纸笔考试评价提供了有效路径。既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了保障,也为各高中学校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撑。

3.依据课程标准,引导高中教学。试卷紧紧围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为命题内容框架,以学业质量水平为测试评价标准,充分吸收了课程标准中“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等内容。同时,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努力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评价目标,从而达到理顺教考关系、实现“教-学-考”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试卷特点

1.平稳为主,稳中求进。作为新课标的第二次选考,试卷坚持以稳为主,延续以前风格,题型结构、知识分布、能力立意和试卷难度等方面均保持稳定。试题文字精炼、表述清晰、设问明确,力求减少学生阅读障碍。本次试卷仍采用判断题、选择题I、选择题II、综合题四类题型,优化主客观试题分值比例为42:58的比例。

2.知识为基,素养为要。在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背景下,试题突出对所学主干知识的考查。试卷通过情境组织和考查任务的创新设计实现了知识与素养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试卷选取了一些“生活实践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如8、25、26、28、29等题;试卷还将简单的情境活动和复杂的情境活动相结合,如31、32、33等题的情境均较为复杂,此类情境活动涉及的是复杂的认知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水平。另一方面,试卷又设计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考查任务,如8、28、29(2)、32(2)等,特别是第29(2)题,要求学生写一个社区范围内的宣讲提纲。试题立意高且开放,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深入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又强调了在新情境中的有效迁移,题中“写提纲”的任务,就需要学生高阶思维的具体运用。

3.广度深度,相得益彰。本卷既考查学生知识的广度,也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既要看所掌握的知识的量,也要看其内在的逻辑是否实现了优化重构。深度,侧重考查具体知识的理解程度及迁移运用。深度与广度的有效穿插,能考查学生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四层”内容,实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四翼”考查要求。法律与生活模块的试题特点鲜明,侧重考查了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25、26、31等题体现了这一特点;6、12、30(2)等试题则更侧重深度的考查,如30(2),既要求学生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学生结合情境中“华为公司的发展原则”这一特定话题,深入分析华为公司制定发展原则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这一科学方法论的原由。

历史

历史学科组

本次历史试卷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依标命题、素养为重的理念,在确保平稳的前提下,守正创新,以考促学,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充分体现科学性、原创性与公平性。

一、以育人为根本,体现使命意识与学科意识统一

坚持价值导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化育功能,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思考家国命运、民族复兴和人类发展,体现使命意识与学科意识的统一。

第1题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第4题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第7题强调了抗日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第9题突显我党以人民健康为上的优良传统;14题理解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变迁。22题从中国丝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提升到“丝绸之路”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领会“一带一路”倡议在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价值与意义。23题以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为主线,揭示仁人志士与时俱进,最终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使学生在历史的脉动与思索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24题素材选择意蕴深远,要求史论结合,足够的开放空间使学生得以充分发挥学科素养,表达正确的历史观,实现育人的目的。

二、以选才为旨归,注重主干知识与问题解决融通

本卷立足于通过高考要求的“四翼”来实现对学生有效考查,服务于国家和高校人才选拔。15题2分选择题均来自教材核心主干知识,并以渐次上升的原则立体测评学生的能力,学生学有所获,感受到人文关怀。6道3分选择题综合性强,考查学生宏观理解、价值判断能力,区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层次。

22题从中国丝绸到丝绸之路再到“一带一路”,融汇古今中外。23题从“群”“社会”“社会主义”词汇的演进,梳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思想脉动。24题关联漫画“德国橡子”与日本广岛上空的蘑菇云照片,以全球视野俯瞰历史变迁。非选择题考查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特征,体现了广度、高度与深度。

三、以素养为导向,强调稳步创新与引导教学并举

本卷继续直面依纲命题到“依标命题”转变带来的新挑战,稳中求进,在题型、分值、情境、设问和参考答案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以核心素养考查为中心,五本教材融通,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增加材料概括、综合归纳等素养考查题,进一步提升试题区分度。历史小论文以信息解读为基,单独成题,增加试题开放性。在新课标依纲命题机制下,持续打造浙江卷命题特色,避免死记硬背、命题模式僵化等弊病。

整卷唯物史观汇通,家国情怀蕴含其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各有侧重。核心素养“五位一体”,引导教学回归学科本质,夯实学科能力,提升学科素养。1、2、3、4、8、12、14题侧重夯实学科基本能力;5、7、9、10、11、17题侧重明晰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6、13、15、16、18、19、20、21题侧重历史解释;22、23、24题融会贯通五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历史探究过程中深化家国认同。

地理

地理学科组

本次地理选考试卷遵循“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理念,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内容涵盖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在试题命制过程中,精心选取典型的真实情境,创设问题,设计视角独特的问题链,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本卷在知识分布、能力要求、题型结构、难度把握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并稳中求进,较好地彰显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

一、立足学科特色,立意深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地理学科立德树人以爱国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塑造为目标,使学生深入思考青年与民族、国家、时代的关系。地理学科知识涵盖自然、人文、区域三方面,考查知识广泛,在试题中深入发掘并运用学科知识蕴藏的德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试题以城市湿地公园的稻鱼生态系统建设、“双碳”背景下的湖泊生态恢复、引导关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定日镜”塔式光热电站、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等新时代科技发展与资源战略为关注点,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以产业转移、城市带产业升级、干旱区人工绿洲农垦及发展等素材入题,引领学生思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区域发展路径的选择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下的社会责任感。

二、着眼课程改革,目标明确,引导核心素养培养方向

高考具有教学导向作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始终努力践行的方向。本次试题是新课程高考的第二次考试,引导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是本次命题的重要着眼点。试题选取指定区域各具代表性的素材,设置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例如利用锋面雨雾的形成过程及天气变化、黄河河口区的陆地变化、黄河中游流域径流深度变化等问题的分析,考查学生探究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和解释各要素之间、时空相互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试题选取地貌和植被景观的判读、旅游线路的设计、地质工具的选用、太阳周日运动、锋面雨雾等主题命题,旨在引导师生将生活中的各种事象融入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推进地理实践力落实。试题多从学科的角度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让其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形成正确人地协调观。

三、聚焦问题设计,突出创新,指导学科思维训练思路

命题坚持平稳过渡,在保证了一定数量基础性、综合性试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量应用性、创新性试题,加强对学生学科思维的考核。通过设置有限度的开放性设问,激发学生科学、辨证地分析问题,鼓励创新思维。在层层铺垫后,设置了论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否有利于黄河中上游种植业发展的开放性问题;天山北麓缓斜平原不同位置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问题的辨析,让学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问题探究,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度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问题的设置,旨在启发学生表达观点,并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其对真问题进行剖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考场上的解题过程,体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

四、关注项目研究,倡导融合,探索课堂教学转型途经

地理教育面向未来。跨学科、跨模块、跨单元的项目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驱动式的学习方式,也是多学科融合的突破方向。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使之具有成为中学多学科融合的学科基础,本次命题在学科融合上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如碳循环、地质时期气候判断、“定日镜”运动等问题的探讨,除了运用地理学科知识,也需融合生物、化学、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帮助更好的理解和解释地理事象和本质,有效探索项目研究和课程融合的途经和方法,为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型、改进提供一些思路。新课程教学中,人文地理课程新增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充分整合相关内容,将跨模块、跨单元的问题厘清关系,本次的试题中也可窥得一斑:以美国波华城市带的问题研究为例,相关知识涉及必修2、选择性必修2多个单元,多条课标内容,但这些内容之间却是有非常强的内在逻辑关系的:交通促进要素、企业流动,要素集聚促进城市发展,在集聚过程中,要素往往分类集聚,物以类聚,相同、相关产业在特定城市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在城市层面,城市形成特色职能,在大都市层面,城市因具有各具特色的职能,出现密切的分工协作;分工协作产生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

五、秉承学科特点,突出主线,注重地理原理和过程考查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语言,用地理图表来呈现信息是地理试题的特色所在。全卷共有40张图表,图表简洁直观又兼具美感,信息量丰富,既有统计表、曲线图、柱状图,也有植被、地貌、生产等景观图,还有过程原理、遥感图、区域图等。多样化的图表信息问题指向明确,可有效帮助考生理解题意,考查出学生关键能力的差异。例如美国日发电量的问题研究,从发电量的来源与日变化的关系,到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征的对比,继而发现太阳能发电的时间变化对当地电力供应量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的逐步分析,均需考生除了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在短时间内拥有厘清问题主线和内在关系的能力。再如第28题,试题提供了区域图,景观图,地质剖面图,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绿洲的形成与发展,结合“干旱区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的知识,聚焦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地协调观,追求设问精准度和知识体系结构,通过对问题的逐步深入探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发展,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试卷注重综合性和区域性,试题情境创设侧重于取材生产生活实际,着力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图文并茂,本卷力求体现科学性、真实性、公平性、创新性。依托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将自然和人文地理有机组合,把学科核心素养考查融入到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关心生产生活,关注时代,增强自豪感和责任感,让考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与育人价值,树立良好的人地观、世界观。

物理

物理学科组

本次物理选考卷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界定的物理学科的课程内容为载体,着重考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并增强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渗透;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南,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设计试卷,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本次物理试卷的结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均保持稳定,结合本省教情与学情,以“稳中有新重基础,关注能力选人才”为基本命题思路。通过真实情境、思维递进、方法灵活、多层次的区分度好的试题设计,考查知识综合能力和多维解决问题能力,满足各类高校的招生需求。

一、考点全面,必备知识覆盖广

全卷考点涵盖物理新课标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的所有模块,而且覆盖了教材中的绝大部分主题。每个考点全部“中心开花,不打擦边球”,例如第1题判断力学、电学、热学中哪些物理量是标量,第2题在足球运动情境中考查运动观和相互作用观的掌握情况,第3题判断铅球运动中速度和加速度大小、动能和机械能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第6题考查学生受力分析和力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技能,第14题的考点则涵盖了必修2、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3中的四章核心内容;实验题覆盖面也很广,第16-I题平抛运动实验、弹簧弹力与伸长的关系实验,第16-II题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第16-III题考查了必修3、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中的4个实验;这些试题立足必备知识,在充分体现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了综合性。

二、稳中有新,物理素养涵盖多

全卷试题涵盖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素养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有所提高,体现了稳中求新的风格。例如第4、5两题针对玉兔二号月球车设置了相互独立的问题,在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原子与原子核两主题上重点考查学生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的素养情况,第7题通过我国1100KV超高压直流输电问题考查学生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能力,第10题通过电路变化研究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运动与能量变化情况,考查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素养情况。第14题相对论基本假设、热力学第二定律、多普勒效应等,第15题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光的干涉,两题都考查了对物质观和科学本性的认识,加强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考查与渗透,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第16题首次设置了三个小题,以大量学生实验为背景,从实验思想、操作规范、数据处理、论证解释等方面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三、强调应用,创设情境重能力

全卷以大量生活、生产和科技活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5题基于玉兔二号核电池中核衰变方程的相关问题,第7题在超高压直流输电中的交流变压情境,第8题在辐向电场中作圆周运动的带电粒子转向器,第9题有关木卫一、二、三分别绕木星公转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第11题测量波长和声强变化的声波干涉装置,第12题倾斜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的复合场问题,第16题以多个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第18题探究物体间碰撞特性,第19题的火箭落停装置,第20题的离子偏转技术等等,这些试题都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物理模型,通过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思维过程解决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实际问题。

四、设置梯度,试题设计利选才

选考是选拔性考试,整卷设置了多层难度阶梯。例如选择题的前几题,都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非选择题部分也基本按一定的难度阶梯逐渐递进,呈现入手容易、逐步展开、深入探究的特征。例如第13题考查全反射现象,求水池底三条细光带发出的光透射水面的形状,试题设计新颖,考点清晰,学生入手容易,但要选出正确选项还需要用几何知识严谨论证。第17题主要考查气体实验定律的同时,设置了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气体压强微观解释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基础知识。第18题涉及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力学必备知识,综合性很强,要求考生对物理规律的内涵外延理解正确,建模的基本功扎实。第19题从具体的科技问题出发,情境作了理想化处理,要求学生在陌生新颖的情境中,辨析公式的适用条件,建立模型选用电磁感应定律解决问题,并从能量转化角度予以分析和计算,最后一问有一定的开放性。第20题设计了离子在匀强磁场和非匀强磁场中的偏转情境,要求学生掌握洛仑兹力作用下离子作圆周运动的规律,最后一问还需要用微元法求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能力有较高要求。第19、20这两个计算题设计新颖巧妙,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问题设计由易到难,利于大多数学生学有所得,利于多层次学生的区分选拔,利于高水平学生的脱颖而出。

化学

化学学科组

本次化学试卷严格遵循《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坚持素养立意、育人导向,坚守科学、原创、公平和规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试卷结构、形式、难度、知识点的覆盖面等方面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试题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既满足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又能对高中化学教学有正面导向作用。

一、稳中有变,引导教学

在保持试卷结构、题型形式、难度、知识点覆盖面等稳定的基础上,试题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变化,减少机械刷题收益,科学有效测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18题无机题从传统的无机推断变为具有真实学科价值的问题解决,同时,重视模块间融合,测评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此外,选择题第1、6题从裸考知识变为从教材中挖掘素材的三大材料、化学烫发原理等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考查。第10题从给定的陌生有机物结构与性质考查变为教材基础物质转化与性质考查等等。这样的转变有利于引导一线教学更加重视教材,减少机械刷题,扎实开展复习,“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促进教考衔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紧扣教材,重视基础

试题基于课程标准,立足学习基础,紧扣教材,注重围绕化学学科主干内容和必备知识,全面考查化学学科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例如,选择题第1题至第12题,分别考查了物质分类、化学基本用语及常用计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及应用、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必备知识。非选择题第17题考查了价层电子排布式、分子式通式的书写;第18题考查了基础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物质类别的判断;第19题考查盖斯定律和平衡常数计算;第20题考查了溶质主要成分判断、仪器名称书写等;第21题考查了官能团名称和结构简式的书写,有机物结构、性质和检验的判断等,这些均突出了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和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等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既关注基础内容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素养的地位和作用,又有利于引导师生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并落实基础,体现测试的基础性要求。

三、注重情境,价值引领

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联系紧密,精选真实、有意义、体现化学学科价值的生产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将高考“核心功能”要求融入具体试题中,在考查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同时,充分体现化学学科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彰显化学学科的价值。例如第1题三大材料,第6题化学烫发原理,第13题改进工艺降低氯碱工业能耗,第17题含硫矿物脱硫及利用,第19题水煤气变换反应制氢及“余热”如何综合利用,第20题絮凝剂制备,第21题胃动力药物依托比利制备等等,这些试题具备多重功能与价值,既能很好地测试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体会化学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现试题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要求。

四、聚焦能力,素养导向

试题测评导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和学业质量四级水平要求,科学调控试题情境复杂程度,创新试题呈现方式,设问角度变化,聚焦学生学科关键能力考查,实现分层选拔功能。每个大题入题容易,但全面深入较难,让不同的学生在考试中均能有较好地表现。例如,第21题从简单的官能团名称、结构简式书写入题,到官能团检验、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及作用的判断,再到方程式书写、有机合成路线设计、限制条件下同分异构体书写等。第19题既有盖斯定律、平衡常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因素等基础知识考查,也有基于题给信息下解读图像,分析真实的水煤气变换反应原理,并通过选择、说理和作图等考查形式,从能量、平衡、速率三个认识角度理解反应条件调控等问题。问题设计从易到难,层层递进,考查学生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思维水平,体现试题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要求。

五、注重迁移,适度创新

试题注重在真实的题给信息中考查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迁移创新能力,考查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例如,第14题学生需运用题给反应及产物占比图像等信息获取1-苯基丙炔与HCl的催化加成反应信息,从能量、速率和平衡等多个视角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获得目标产物。第18题中将元素化合物、有机、结构等模块知识进行整合,学生运用题给信息迁移运用到对陌生化合物A的物质类别、性质进行判断,并学会运用物质结构知识解释与硫酸沸点差异的原因,以及如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等,模块深度融合。体现试题的综合性及适度的创新性要求。

生物学

生物学学科组

本次生物学试卷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命制,试题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突出生物学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了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试题保持稳中有进、平稳过渡、难度适当,对减少“机械刷题”和落实“双减”政策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落实依标命题,考查学科必备知识

本次试题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选取考查内容,考查生物学学科重要概念、原理、技术与方法等必备知识,侧重考查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适度增加模块内和模块间知识的综合性和逻辑性的考查。例如,第6题囊泡相关结构与功能、第11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第23题转基因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相关知识、第24题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第25题完善实验思路等,有效鉴别考生对学科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高度关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引导中学教学“依标施教”。

二、创新综合应用,测评学科关键能力

试题重点考查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尝试考查形式的适度创新,进一步强化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以增强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引导高中教学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第17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图、20题突触结构示意图、第21题有害物质富集示意图等,渗透了获取信息与加工信息等能力的考查。又如,第18题根据杂交结果推测基因定位情况、第22题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原因、第24题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遗传方式等,渗透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的考查。又如,第15题探究不同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3题高产赖氨酸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的培育、第25题长跑过程血压的调节等,渗透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再如,第7题创新探究酶催化效率实验仪器;第22题以植物工厂为背景,分析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因素,渗透了创新思维的考查。

三、丰富真实情境,聚集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表现,淡化单纯事实性知识的简单记忆的考查。试题重视问题情境创设,以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等素材丰富真实情境,注重展现科学探究过程,合理设置问题且适度开放,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赋予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思维空间,以达成分层选拔。例如,第2题酸雨防治的措施评价、第5题东亚飞蝗防治的因素评析、第8题群落演替实例的分析、第13题植物组培培养基中糖源吸收的分析、第14题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分析、第19题转基因鼠培育及相关原理的分析、第21题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第24题遗传病病因的分析;第25题长跑过程中水盐平衡及血压平衡调节的分析等。

四、展现科技成果,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试题展现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和科学家研究成果,旨在引导考生体会我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彰显试题的育人价值。例如,第9题上山稻作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我国是三大主食之一水稻的发源地和我国悠久绵长的农耕历史、第12题小曲白酒的传统酿造,展现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发酵技术。第1题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的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第9题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出的超级杂交稻品种、第23题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转基因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培育了高产赖氨酸转基因克隆奶牛等,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学科组

本次试卷按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以“学业质量水平”为依据,以课标所述“课程内容”、教材为考核内容界定,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关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查。整卷力求难度稳定,区分度好,试题呈现和问题设计稳中有变,知识点覆盖范围广,注重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坚持立德树人,彰显学科价值

试卷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全卷知识、能力、素养的考查,将科学思维、情怀品质、责任担当贯穿到试题中,彰显信息技术学科价值。第2至4题,在智慧课堂信息系统的问题情境中,要求学生辨证地分析信息系统,增强学生信息社会的适应力和责任感。第6题以鸿蒙操作系统为背景,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第14题通过搭建书房环境监控系统,增强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生活品质的意识和能力。第13、15题选取生产生活实践情境,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利用算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考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

二、立足知识能力,落实学科素养

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试卷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四个维度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等进行考查。第1、5、6、7题分别考查数据与信息、网络系统、智能终端、声音数字化等学科基础知识。第8至11题分别考查二叉树遍历、栈与队列的基本操作、递归算法等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基础性主干内容。第2至4题考查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信息社会生活实践中常见信息系统的关键能力和数字化学习能力。第12题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析形式相似的代码段,考查学生逻辑推理及计算思维能力。第13题基于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情境,按照分析问题、抽象建模、设计算法、编写程序的过程,考查学生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第14题从系统化的视角,考查学生运用信息系统知识、技术和思维进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多元情境,聚焦问题解决

试卷坚持以情境融合知识、能力、素养、价值开展综合考查。试题设计上突出核心价值和学科思想引领,通过问题链层层递进地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3题创设仓库货位管理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利用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4题基于书房环境监控系统搭建情境,从信息系统的功能出发设计问题,涵盖传感与控制的机制、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架构、数据采集与处理等,考查学生搭建信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5题以工程进度分析为情境,从问题的数据抽象、数据结构分析到相应算法的综合应用,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计算思维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技术(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学科组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

本次命题在思路理念上体现了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和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理念、会设计、能动手、善于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第14题以可转动广告牌的设计为情境,围绕方案构思和材料选择,通过设计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物化能力,体现技术改造世界、服务于人类的学科特点。同时设计广告牌防止被风刮倒的装置,体现了对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的导向。

二、依据课程标准,坚持素养导向

整卷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平衡学科内容、学业质量水平等级,依据学业水平质量的要求确定考查的技术素养、学科知识和能力。从技术意识、创新设计、工程思维、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五种技术素养出发设计考点。在筛选素材时,先明确待考查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水平等级,再考虑课程内容分布。试题的立意、情境、任务、设问等都围绕达成核心素养的考查目标进行设计。例如第4题主要考查木工、钳工等工艺的操作规范,根据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金属、木材等材料的加工工艺和电子元器件连接,定位物化能力。第8题、第9题考查工程思维,对卷染机进行系统分析时,除了需要懂得基本控制原理外,还需要分析各个输入量、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简单的关系模型,体现了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

三、兼顾传承与创新

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同时注重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并在试题形式、情境设置、任务和设问上有所创新。如第3题榫接加固方案的选择,不同以往的功能设计多方案比较,而是从材料和结构的角度设计考题。第8、9题考查对卷染机系统的分析,需要考生理解输入输出关系后各相关变量进行分析,不同于往常的仅仅依据一般的控制过程就能得出结论,需要考生对系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也提高了对学生素养的要求。

四、注重表述简洁准确

试题题干和设问的表述力求简洁、清晰,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如第8、9题,试题对卷染机系统进行了精炼处理,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更加贴合考生的认知水平。第13题、第14题、第15题分别涉及系统设计、结构设计、电路设计,为了考生理解考题内容和要求,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设问方式,使考生答题时思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方便理解题意、方便答题。

五、注重创新设计和动手实践

通用技术是一门基础的技术与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的核心内容,试卷注重对创新设计的考查。比如第13题第(4)小题设计方案比较,第14题第(1)小题在创新设计后并用草图表达设计方案。第15题第(4)小题考查电子控制领域中简单电路的创新设计,并用连线的方式简化了呈现方式,也降低了难度。

通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试卷在考查物化能力的方面进行了探索。第4题、第10题、第14题第(3)小题专门考查物化能力。第4题主要考查物化能力,侧重于工具选择与使用。第10题定位物化能力,考查控制电路模型的搭建。第14题第(3)小题定位物化能力,考查对常见材料属性的认知,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

手机扫一扫下载APP

400-181-5008

优志愿将竭力为您提供帮助

(免长话费 )

教APP备31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