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职业学院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政行企校”“四方”协同,以“五链”驱动构建职教改革“烟职模式”,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作为。
一、优化教育链,驱动提升专业实力。积极发挥国家级骨干校、优质校、双高校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和烟台市“9+N”产业集群,确立了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国家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以8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品牌专业群为主体、多个特色专业为补充的“1+8+N”专业发展格局;紧贴烟台市经济发展所需、企业成长所望,开设专业54个,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方向的10大专业体系;加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建设力度,提升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度、与职业岗位的适应度,建成18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和1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以高质量专业建设确保高素质人才培养,助推莘莘学子“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二、服务产业链,驱动推进产教融合。深入推进“两翼”建设,与园区共建,牵头成立烟台黄渤海新区产教联合体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双双获得省级市域联合体立项,成为全省唯一牵头两个市域联合体的高职院校;与行业共赢,落户8个烟台市规划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已建成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海洋工程、绿色建造、生物医药等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清洁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于8月31日成立;与企业共育,联合万华化学、东方电子、张裕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万华产业学院、烟台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葡萄酒文化研创发展中心等,产业学院数量达到了8个。目前,联合体、共同体、产业学院全面对接9+N产业和16条产业链,覆盖了21所中高职院校、7所本科院校、81家科研机构、1300余家企业。其中,万华产业学院由万华投入1.3亿元建立实训基地,每年招生300人,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万华就业,第一年平均年薪即达到14万元。
三、畅通人才链,驱动完善供给体系。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项3个教育部、2个省级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半年即引进高层次人才78人,境内外培训教职工525人。实施“四梯次全覆盖”技能竞赛体系,师生累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132项。聘请116名国家技能大师等作为产业和思政导师,舞台上的思政课《国家相册》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点赞,已成为有影响力的思政育人品牌。对毕业生实施三年就业跟踪服务,近三年,236人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奖励,494人获得省有关部门奖励,12人被授予市新长征突击手、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等称号。学校总体就业率达到98%以上,被授予“全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四、深化创新链,驱动强化研发能力。实施博士“领衔工程”,现有博士71人、博士科研团队13个,开展“百名科技人才进百企活动”,今年已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80余个。搭建科技研发平台,成立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7个省级研发中心,立项国家重点课题6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成为省内连续3年立项该基金项目的唯一高职院校,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半年即实现技术服务及科技成果转化额3200万元,同比倍增,入选全国“高职高专科研能力排行榜50强”。潜心服务地方发展,承担校地融合项目7项,年申报发明专利30余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30项,“基于食疗的慢性病防控服务平台”研发健康饮食产品82个,帮助企业实现产值上亿元。
五、优化价值链,驱动做优社会服务。构建“四极支撑,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坚持以职普融通为关键点,每年开展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1万余人次,通过专本贯通等方式,畅通学生成长通道。紧盯重点产业需求,打造工业机器人等20个精品培训项目,近一年组织市级及以上层次职业技能竞赛15项,培训收入2000余万元。政行企校年培训社会人员10万人次以上。建立“校园小工匠、后备工匠、市级工匠、齐鲁工匠、大国工匠”五级“金字塔”式工匠培育体系,在全省成立工匠学院,组建烟台市工匠孵化联盟;与文旅协会、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发服务乡村振兴项目,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