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招宣季专业推介丨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1184

农业资源与环境

福建农林大学

INTRODUCTION

专业代码:090201

学位授予门类:农学学士学位

学位修业年限:4年

所属系:农业资源与环境

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又是新的一年招生季。资源与环境学院小茶报道!又见面啦豆豆!你准备好迎接一大批2023萌新的到来了吗!

2023级萌新们你们好吖!我是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豆豆

小茶和豆豆,你们好啊,我想询问一下,什么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呀?

让我跟你说说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农业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评价,掌握提高水分、养分、土壤、生物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及退化防治等宏观管理与决策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科研、教育和规划等单位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开发、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的一门学科。

哇!听起来很不错哦!

接下来,让我们俩好好地跟你唠唠我们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吧...

#

Vol.1/ 学院介绍

学院创办于1958年,现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和教学平台7个,共建自然资源部创新中心1个。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92%具有博士学位,53%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授28人,在岗博士生导师24人。有20多人(次)在国内外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任职,30多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人才称号;其中,国家杰青2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优青4名,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霍英东教师奖3名,获部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团队1个。已形成学缘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师队伍。

学院科研实力稳步提升,提倡教研相长,以研促教。已建设有校级科研中心3个(根系生物学、水资源与水安全、环境生物电化学)、研究所5个(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植物营养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国际镁营养研究所、海峡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每年呈40%递增,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省农业科技神农奖等奖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建设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

学院秉承国际化办学理念,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及就业竞争力。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环境工程专业拥有CSC(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交流项目,已选派几十名本科生赴美国、加拿大交流学习。环境工程专业与台湾中兴大学合作,采用2+1(台湾)+1模式联合培养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学院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近3年获国家级支持10项,省级支持12项。

学院教学、科研及办公环境一流,实验实践条件完善。建设有土壤分析、植物营养分析、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土地资源与规划、遥感与制图等综合性专业实验室,拥有高效液相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气质联用分析仪、扫描电镜、粉末衍射仪、元素分析仪、红外分析仪等高端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值超4000多万元,同时建设有野外台站4座、科教基地5个、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0余个,为在校生开展创新创业及实习实践提供了优质的平台。

#

Vol.2/ 专业发展

本专业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立院之本,早在1940年福建省立农学院即设土壤农化系,1958年由著名土壤学家林景亮教授创建了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更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2011年获得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 年获准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确认为福建省重点学科,本专业也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2018年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全校6个),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Vol.3 历史沿革

Vol.4/ 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

瞄准亚热带经济高速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社会需求,传承六十载专业历史积淀与优良传统,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能够在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扎根从事土壤学、植物营养、土壤污染与防治、水土保持、资源信息管理、资源调查与规划、农产品品质检测、土壤化学分析、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行政管理、技术开发和科技推广的创新型人才。

2.学科体系

发挥本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领域对专业的引领和关键支撑功能,推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对外交流4个维度的“通专跨”协同培养,更好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将农用地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治理、资源调查评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作物养分高效管理等技术直接服务于“百姓富、生态美”的环境建设。

3.培养模式

①学科引领,需求引导,扎根大地培养人才。围绕国家“乡村振兴和污染攻坚”战略任务需求,一年级即实行导师制,全程构建学科引领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圈,通过特色作物养分管理、污染调查评价与修复、固体废物资源化、农业大数据应用等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完善了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培养本科学生新模式,提升在绿色农业、减量精准施肥、净土保卫战、农业资源大数据等专业储备及服务社会能力。本科生暑期实践队4次获团中央“三下乡”优秀团队。

②打造平台,翻转教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福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中心为依托,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水土保持学》,完善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土壤污染与防治》《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学》(双语),完成《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技术》《仪器分析》等云课程建设,出版《土壤学》《水土保持学(南方本)》《土地生态学》《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与应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技术数字课程》等教材,开展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5项,福建省教学团队1个,福建省研究生(博导)团队1个,福建省农业资源与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福建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虚拟仿真中心1个。

③直观教学,实践成长,零距开展专业学习。拥有“福建省土壤环境健康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与调控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土壤修复福建省高校工程中心”“福建省有机固废资源化与土壤修复技术开发基地”“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网-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省级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可充分满足本科生课程实践教学、科研实习的需要。

师资团队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师45名,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23名,90%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青年教师30名,具有境外研修经历人数达25名,博士生导师18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5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福建省优秀教师2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霍英东优秀教师3名,金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已经形成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专业生师比接近为8:1,远超过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国家标准的生师比15:1。

代表教师

黄炎和

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崩岗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级高层次人才(A类),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长期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主持的《水土保持学》课程先后获3次国家级课程称号,主编2部教材均入选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主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南方水土保持(第三卷)》,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2),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1)。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8项,在崩岗侵蚀成因机理、红壤侵蚀过程机理等领域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200余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等4项。

廖红

根系中心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研究领域为作物养分高效遗传改良,主要以大豆为材料,通过植物营养学、遗传学及表型组学等手段,研究豆科作物“以磷增氮”的生理分子机制,并应用于养分高效育种和土壤生境优化。建立了作物根构型定量分析和三维重建体系,评价了大豆核心种质磷效率,克隆了多个调控根构型和磷效率的重要基因,参与育成养分高效大豆品种4个。在PNAS、中国科学等专业杂志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含SCI论文100多篇。

周顺桂

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污泥产业协会会长、《生态环境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编委、《土壤学报》编委等职。长期从事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土壤微生物电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包括杰青、优青、重大研究计划、联合基金重点、面上及青年项目)、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150余篇,论文SCI他引超10000次,个人H指数64, 2020年起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2件。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大北农科技奖、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福建紫金科技创新奖等。

Rensing

Christopher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美国新泽西州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1996年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2016年9月起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兼任Int. J. Mol. Sci., J. Bacteriol., Mol. Microbiol., J.等SCI期刊编辑或编委。主要从事金属-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作用机制、生物仿制药、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研究基金项目,包括欧盟玛丽居里基金、国际协作项目等。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PNAS,Trends in Plant Sciences,Molecular microbiology,ES&T,JBC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H指数达46,出版专著14部,在国际会议作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50余次。

陈立松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BMC Plant Biology》Associate editor (Plant-abiotic interactions), 《Tree Physiology》Reviewer Board,《东南园艺》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柑橘等园艺植物的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J Exp Bot》《J Proteomics》《Planta》《Tree Physiol》《园艺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有90多篇被SCI收录,论文引用2200多次,h-index 26。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4项(主持人)。

李香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4年毕业于德国康斯坦斯大学生物系,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2018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土壤微生物专项网副组长。主要从事废弃物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环境基因组学及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阐明了中国草原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功能特征,揭示了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异的关键环境因子,建设了土壤微生物组数据库。发表论文150余篇。曾担任: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Annals of Microbiology,Soil Ecology Letters等期刊的编委。

许卫锋

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牛顿高级学者(国家基金委与英国皇家学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福建省A类引进人才,福建省科技领军人才,闽江学者,香江学者。长期从事根系响应与适应根际土壤环境变化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根系与根鞘微生物的“交流和互作”。曾先后赴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李比希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合作交流与研究进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课题,以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70余篇,获3项专利授权,参编中英文专著各1部。

陈志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迄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Plants等权威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重点关注大豆与根瘤菌共生的养分交换机制、作物镁营养高效的生物学机制等。

刘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曾在美国麻省大学环境微生物系从事研究工作两年,现工作于福建农林大学环境生物电化学中心。主要从事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与固碳固氮效应研究。以厌氧微生物Geobacter属为对象,研究厌氧微生物驱动的土壤碳、氮、铁循环,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电活性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噬菌体与电活性微生物相互作用,电活性微生物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等5项,迄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得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张黎明

副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专家组成员,省级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负责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福建农林大学严家显最高奖教金入选者,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美国普渡大学访学两年。主要从事土壤数字化管理与全球碳氮循环模拟方面的研究,已建成全国140多个县(市)1:5万-1:1000万土壤数据库。在《土壤学报》《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Geoderma》和《Soil & Tillage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SCI 论文20多篇),获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并作为第二主编和编委参编著作8部,获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两项。

陈炎辉

农资系主任 教授 硕士生导师

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环保咨询专家,福建省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技术专家,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土壤污染与防治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农业农村部科技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10余项。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Geoderma》《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环境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50多篇。

团队介绍

(一)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

以改良作物根系的养分吸收利用特性为研究目标,通过创建根系生物学研究的专门技术体系,围绕作物养分高效的根系生物学基础展开研究,并运用于作物养分高效遗传改良;同时还针对酸性土壤上的植物营养特性,制定豆科作物最佳养分管理措施,通过间作养分高效豆科作物提高茶树、幼龄果树等的养分利用效率,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

近年来,中心在中国科学、中国农业科学和Nature Plant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立项制定省级技术规程2项;在福建省武夷山、福安、安溪、南靖等地建立了多个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心主办/承办《JIPB Workshop on Scientific Writing 2018》、《2017年全国“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双语教学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多场国内外重要会议。中心积极培养团队成员及学生,中心人员参加国际、国内行业学术会议场近50场,派送团队成员及学生到日本、加拿大等地进行合作交流。

廖红教授及团队获“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称号

(二)环境生物电化学团队

针对热带/亚热带水土资源及气候特点,应用土壤电化学、电微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等交叉手段,解析电荷在水土生态系统中分布、传输、转移及效应。配备菌种保藏、分子生物学、生物电化学、环境工程及光谱/色谱分析实验室。近年来,团队在ISME. J,ES&T,Water Research等环境领域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一百余篇,申请专利三十余个,开发有机废物Bio-X专利技术10余项,在省内外30余家企业推广应用。获光华工程科技奖、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及大北农科技创新奖等。

在微生物光电产甲烷方向取得系列进展

在“超高温堆肥”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三)土壤侵蚀与治理团队

主要研究南方红壤区的土壤侵蚀与治理:崩岗侵蚀成因机理及防治;茶果园生草效益及作用机制;红壤侵蚀劣地生态恢复途径及机制等。近年来,课题组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及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等10多项,在国内外高质量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申请专利10多项,出版专著及教材等6部。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大部分毕业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与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合作建立的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被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园,入选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已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团队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崩岗侵蚀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实践基地——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

开展水土保持实践教学

(四)农用地碳氮磷循环与持续利用团队

聚焦于农用地碳源碳汇与演变、农用地氮磷循环与农业面源污染、农用地生态环境大数据及其应用和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向,开展系统而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信息系统研发及推广应用,为亚热带农用地生态环境保护、农用地质量健康调控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

本研究团队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科技部、教育部和农业农村部等部、省级科技项目40多项,项目总经费达4000多万元,在SCI收录和国内权威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获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奖等科技成果奖6项。

(五)农用地污染生态修复团队

围绕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针对福建省农用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问题,以维护土壤生态功能、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为目标,持续开展了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行为、污染土壤评估与修复技术方面的一系列研究。近年来,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农业农村部科技项目2项,福建省重大农技推广岗位科学家项目2项,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项目8项,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科技项目5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50余项,总经费2500余万。在Chemosphere, ES&T, Geoderma, Plant and Soil, Environ Pollut和《环境科学》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制定省级地方标准2个,国家发明专利1项。系福建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普查和福建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的技术支持团队。

(六)植物营养生理与生态团队

围绕着植物逆境营养生理、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生态,针对我国南方特色果蔬和大田作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逆境胁迫和生态环境效应,协调匹配国家需求-生产问题-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先后在J Exp Bot、Environ Pollut、Front Plant Sci、Plant Soil、Field Crop Res等国际著名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和在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园艺学报、作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果树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知名度。

(七)环境微生物学团队

探讨微生物与金属(类金属)及抗生素交互作用机制;砷、镉、锌和铜等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农田重金属、金属纳米颗粒污染修复;植物营养调控。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课题及其子课题、MSCA-ITN、International Network Programme、URM、NIH等40余项基金项目。在Nature Rev. Microbiol、ISME、Proc. Natl. Acad. Sci. USA、Environ Sci Technol.、Biometals、Mol. Microbio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参与编辑论著16部。

(八)环境基因组团队

利用高通量和宏基因组技术研究气候变化、土壤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利用环境基因组和转录组技术研究生物质转化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基因组和转录组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平台

(九)国际镁营养研究所

由德国钾盐K+S集团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共建,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任所长。IMI以基础研究与植物镁营养应用研究及其它相关学科结合为特色。重点研究农业生产中镁和其它营养元素之间的互作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镁在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方面的作用。加强从科学家到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和工业研发人员的知识传播,培养既掌握植物营养学基础知识、又了解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科技小院开展活动

平台建设

1、科技创新平台

2、野外科教实践基地

学生到野外科教实践基地实习

学生培养

6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以国家杰出学者赵方杰教授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陈成榕教授为代表,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科研、管理、技术研发与推广毕业生。另外,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多年来位列全校前列,近年来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达50%以上。

硕果篇

1

科研奖励

2

教学奖励

3

学生获得的荣誉

4

学生风采

1、思想引领教育活动

2、志愿者服务活动

3、环保宣传周活动

4、丰富多彩文艺活动

关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来听听学姐怎么说吧!

郑嘉莹

2019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保研至南京农业大学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门超有意思的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简称农资),主要研究农业资源、农业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本科阶段,我们会学习各种有趣的课程,例如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水土保持学。这个专业实践课多,本科期间我们去过鼓山、安溪、武夷山等地,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毕业后,我们可以在各个领域工作,比如农业、环保、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等。我们可以从事研究、管理、咨询以及教育工作。这个专业对于解决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你对农业资源与环境感兴趣,想为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妨考虑一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起来加入农资这个大家庭,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进入大学,即将步入新的征程,让我们在FAFU,在资源与环境学院,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等你

我和小茶一起期待着你们!

图文:资源与环境学院

编辑:宋宇翔 吴姝捷 黄辉

责任编辑:饶菀欣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

手机扫一扫下载APP

400-181-5008

优志愿将竭力为您提供帮助

(免长话费 )

教APP备3100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