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办学声誉,全球声誉位居世界前50,位于中国内地前列。
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在全国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建设成效显著提升,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门类均有较高国际声誉,位居世界前100。
2024年1月31日,复旦的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成立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技术学院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并于今年开始招生。
今年,复旦同步启动“香农计划”,以进一步培养“高精尖”人才。该计划依托相辉学堂,打造未来智能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试验区。2024年计划招收首批本科生,学生在入校一年以后自由选择,分流进入四大创新学院,实行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
四大创新学院面向全国各省市的高考生招生,基于“通识教育(通识核心、通识专项教育)+专业培养(大类基础、专业核心)+多元发展(专业进阶、荣誉项目等)”的培养方案,创院学生学生在入校一年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满足一定要求后减免学分数。在培养过程中,全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大类基础课程根据各创新学院实际情况,将增加工程实践课程,在做中学,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各创院特点,由新设课程和现有课程组成。专业进阶课程设置体现学科交叉发展、产学研融合特点,加强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本研衔接课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科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著名学府,复旦大学的这一举措有助于填补学校在工科领域的相对薄弱环节。这一举措,带来了一个“新信号”!复旦大学今年可能会在招生计划中,加大理科生的招生比重,感兴趣的同学可重点关注!
附:四大创新学院特色与人才培养
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将构建产教融合的集成电路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平台。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兼顾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产业应用,重点突出、定位清晰。强化产教融合机制,将建设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实践和创新创业基地,扎实推进“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由复旦大学牵头,长三角优势高校、龙头企业与创新型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协同创新和育人平台。
以“理论-硬件-软件-鲁棒”为内在逻辑链条,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将逐步形成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智能计算理论与技术、智能系统基础软件、鲁棒智能理论与技术等骨架学科方向。同时,以“AI for Science”为导向,形成面向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交叉学科和专业方向。学院建立“微内核+课程群+主辅修+多线程”的培养架构,“在做中学”“讲精精讲”,打造“大专业基础+大工程实践+大平台锻炼”为特征的人才培养范式。
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将构建以生物医药工程核心课程为主轴,以理科、工科和医学课程以及交叉创新课程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培养过程中,以生物医学工程的技能学习为中心点,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培训需求,形成专业内不同梯度、专业间不同侧重的技能培训考核体系。学院还将夯实教学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学生在学期间进入医院、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实习,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
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瞄准国际前沿,以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兴行业发展趋势为牵引,面对智能机器人领域科技发展与产业需求,构建“技术创新和迭代体系、智能制造体系、未来产品体系”的产教融合平台。学院将通过打造智能机器人领域各类人才的育才机制,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挑战、脚踏实地的精神,锤炼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观察实验能力”“构想设计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卓越发明家、工程科学家、实践工程师和产业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