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教育
(一)引导学生理解教育
(二)培养学生开展教育
(三)指导学生根据教育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掌握教育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教育
(三)素质目标:
形成对教育
二、教材
教材名称:《教育
版本:第3版
书号:9787040522587
作者:陈绮、刘儒德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2月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走进教育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教育
2.重点了解:教育
3.一般掌握:教育
4.熟练掌握:教育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教育
2.教育
包括5个基本要素:学生、
3.教育
4.教育
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5.教育
6.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
2.领会:教育
3.简单应用:教育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社会化:家庭、同伴和
2.重点了解: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3.一般掌握: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的概念。
4.熟练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同化和顺应的含义;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
2.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维果茨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心理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
4.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含义
考核要求
1.识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2.领会:同化和顺应的含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
第三章
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
2.重点了解:学习风格的影响因素。
3.熟练掌握: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与个体差异;智力的系统理论与个体差异。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智力的二因素:论二因素论的内容,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含义。
2.智力的系统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三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3.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生理、心理、社会)
经典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型和系列型。
考核要求
1.识记:智力二因素论;多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
2.领会: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含义;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经典的认知风格)。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学习理论的发展。
2.重点了解:
3.一般掌握: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华生的行为主义。
4.熟练掌握:学习的定义和分类,观察学习和观察学习的效应。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分类(8种);按学习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2.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的含义;消退、泛化和分化的含义。
3.操作性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效果率的概念;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评价。
4.强化
强化和惩罚的种类;强化程序。
5.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的效应。
考核要求
1.识记: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强化程序;观察学习的效应。
2.领会:强化程序;观察学习的过程。
3.简单应用:加涅的学习分类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2.重点了解:学习的基本阶段;促进知识的保持。
3.一般掌握:认知结构。
4.熟练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学习的基本阶段
加涅的学习8个基本阶段;
2.促进知识的保持
加工深度理论;多元表征;应用情境和学习情境的一致性。
3.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三种同化模式)。
4.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含义;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考核要求
1.识记:加涅的学习8个基本阶段;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2.领会:奥苏贝尔的三种同化模式。
3.简单应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2.重点了解:知识建构共同体。
3.一般掌握: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中的地位;学习的建构过程。
4.熟练掌握: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
2.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个体建构主义的内容;社会建构主义的内容。
3.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4.支架式教学
5.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学习
考核要求
1.识记: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2.领会:探究性学习;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学习。
3.简单应用: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创造性培养;经验学习。
2.一般掌握:人本主义的课程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3.熟练掌握:马斯洛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教育目标论;马斯洛的内在学习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概念;两种意义学习的比较;学生中心模式的教学思想。
3.人本主义的课程论
4.价值教育
价值教育的七种实施方式。
考核要求
1.识记:价值教育。
2.领会:马斯洛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意义学习;学生中心模式的教学思想。
3.简单应用:人本主义的课程论。
第八章
学习动机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了解:学习动机的情境因素。
2.一般掌握:学习动机的理论。
3.熟练掌握: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分类。
2.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
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耶基斯和多德森定律;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归因理论的归因类型;目标
3.社会支持
考核要求
1.识记:学习动机的含义;耶基斯和多德森定律。
2.领会:学习动机的分类;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3.简单应用:归因理论的归因类型;自我价值
4.综合应用:社会支持。
第九章
知识建构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知识与知识观,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2.一般掌握: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3.熟练掌握:迁移及其分类。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知识的概述
知识的概念;知识的分类;知识的影响因素。
2.知识的学习
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分类;概念的学习方式;概念转变的过程及因素;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3.知识迁移
迁移的概念;迁移的分类;迁移的理论。
考核要求
1.识记:知识的概念;知识的影响因素;概念的定义。
2.领会:知识的分类;概念的分类,概念的学习方式;概念转变过程及因素。
3.简单应用:知识迁移的概念;迁移的分类;迁移的理论。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问题及其分类。
2.重点了解:问题解决的理论;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熟练掌握:创造性的含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问题及其分类
问题包含的成分;问题的分类;问题解决的理论:试误说、顿悟说和问题解决的认知观点。
2.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策略;寻求解答阶段的策略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4.创造性
创造性的含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考核要求
1.识记:问题包含的成分;问题解决的理论。
2.领会:问题解决的策略。
3.综合应用:问题的分类;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第十一章
自我调节学习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以及理论。
2.重点了解:学习策略的概述。
3.熟练掌握: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
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容;自我调节学习的强化理论(过程);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三阶段循环模式);自我调节学习的四个阶段。
2.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分类;子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自我调节学习训练
自我调节学习遵循的原则;自我调节训练的几种教学模式。
考核要求
1.识记:自我调节学习遵循的原则;自我调节训练的几种教学模式。
2.领会: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容和理论;自我学习的四个阶段;资源管理策略的概念与分类。
3.综合应用: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的概念与分类;元认知、元认知策略的概念和分类。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其培养。
2.重点了解: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其培养。
3.熟练掌握: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其培养。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其培养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2.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其培养
弗洛伊德人格的组成;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
3.道德行为的形成以及培养
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赏罚控制的研究者与研究结论;利科纳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
考核要求
1.识记: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赏罚控制的研究者与研究结论;利科纳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
2.领会: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弗洛伊德人格的组成。
第十三章
有效教学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有效教学的因素模型;教学设计过程;教学目标的分类。
2.一般掌握:教学目标理论的发展与批评;教学目标的表述。
3.熟练掌握:教学模式。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有效的教学模型
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型;斯莱文的有效教学QAIT模型。
2.教学设计的过程
3.教学目标的表述
梅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格兰伦德的认知目标表述法。
4.教学模式
(罗森赛恩等人提出了经典的直接教学过程;接受学习中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发现学习的教学原则;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合作学习的方法)
考核要求
1.识记: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型;斯莱文的有效教学QAIT模型;梅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格兰伦德的认知目标表述法
2.领会:
第十四章
教学测评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掌握:教育测评与课堂测评;课堂测评的标准。
2.熟练掌握:课堂测评的类型。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教育测评与课堂测评
教育测评的定义;课堂测评的定义。
2.课堂测评的类型
3.课堂测评的标准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测评的定义;课堂测评的定义;课堂测评的标准。
2.领会:课堂测评的类型。
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掌握: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
2.熟练掌握:课堂管理的目标;学生的行为管理。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
2.课堂管理的目标
3.课堂管理的特殊方法
考核要求
1.识记: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特殊方法
第十六章
(一)课程内容要求
1.一般了解:理想
2.熟练掌握:
(二)考核点(含知识和能力)及要求
考核点
1.理想
2.
专业知识(奥斯特曼的
3.
4.
专家型
考核要求
1.识记:理想
2.领会:
3.简单应用:
四、考试内容覆盖率
五、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专业综合课)
试卷满分:200分(专业综合课)
试卷题型及比例:单项选择题20%、多项选择题10%、判断题10%、简答题30%、分析题30%。
六、关于试卷结构
及考试的有关说明
1.本考纲是根据课程标准制订的。考核知识点覆盖课程各章主要教学内容。重点章节,考核内容的覆盖密度偏大,分值均匀。
2.考题范围不超出考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考核目标不高于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相应最高能力层次要求。
3.“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其含义是:
识记: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如定义、名词、概念、性质等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在识记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解,清楚地知道与有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简单应用:要求应考者能够运用相关章节的几个知识点,解决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一般性问题。
综合应用:要应考者能够综合运用各章节多个知识点,解决生产实践中稍复杂的一些问题。
“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的试题在试卷中所占的分数比例依次约为:20%、20%、30%、30%。
4.试题的难度可分为:较容易,中等,较难;它们在试卷中所占分数比例依次大致为:40%、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