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22年高考已结束,伴随着高考志愿填报的开始,各类针对考生的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也将进入多发期。针对花样繁多的“高考诈骗”行为,阳光高考平台特整理了诈骗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段,提醒考生和家长提高防范意识,保护
点击查看
教育部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陷阱近期,各地陆续发布2022年高考成绩并启动开展高考志愿填报工作。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要积极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咨询等公共服务,深入实施“2022高考护航行动”。同时,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社会上有机构或个人向考生和家长开展的“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存在政策解读不精准、信息提供不准确、费用收取不规范甚至诈骗等问题。请考生综合参考本地招生考试机构和所在中学、有关高校提供的咨询服务信息,结合本人实际情况,自主合理填报,切勿轻信所谓的“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点击查看
警惕各类骗局
关于成绩
案例一 不明渠道查询分数骗局
高考分数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重点。不法分子通过短信,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虚假提前查分网址,一旦点击进入,木马病毒便会自动植入手机,从而获取手机所关联的
【提醒】考生及家人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如果不慎点击,要立即卸载手机上的支付宝等快速支付工具,确保资金安全,并在备份手机通讯录等重要信息后,将手机重置或恢复出厂设置,或向专业技术人员求助清除病毒。
案例二 “黑客改分”“交钱包过”“向学校捐款加分”骗局
案例三 收到短信称“疑似作弊”骗局
关于志愿填报
案例一 篡改考生志愿诈骗
对于寒窗苦读多年的考生来说,自己原本慎重填写的志愿被他人篡改,这绝对是件让人冤枉至极的事情。
【提醒】广大考生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委托他人进行网上信息查询或信息登记操作;志愿必须由本人填报,任何部门、学校、个人无权要求考生提供登录密码或代替考生填报志愿;要保管好自己的志愿填报密码,不要泄露给外人,以防他人篡改志愿;要牢记各批次志愿和征集志愿的填报时间,严格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按程序填报志愿,避免漏填、错填,更不要错过填报时间。
案例二 谎称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
案例三 “专家指导填报志愿”“大
关于录取
案例一 提前批次录取,需先缴纳学费骗局
不法分子冒充某大学招生办给考生及家长打电话,声称本学校为提前招生,如果想被录取,需要提前缴纳学费,否则会被退档,无法录取,后果自负。
【提醒】高考提前批次的录取工作,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对于收到的任何以招生为由的电话短信,需要谨慎。考生可通过官网查询录取信息,避免“病急乱投医”。
案例二 花钱“打点”获得补录名额、内部指标骗局
案例三 以军校招生为幌子行骗
案例四 “野鸡大学”花样多,辨清真伪莫上当
案例五 伪造录取通知书诈骗
案例六 办理出国留学诈骗
关于入学
案例一 助学金、教育补贴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身份信息后,假冒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等身份主动与考生、家长联系,并准确报出考生的学籍信息,骗取家长或学生的信任,然后自称可以对困难考生或者成绩优异的考生提前发放助学金、奖学金,以领取“教育补贴”需先“激活账户”为名,指挥受害人ATM机转账,从而盗取其
【提醒】任何与高考相关的款项发放均不会通过ATM机进行,当考生及家长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时,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不要随意透露家人姓名、电话、职业等相关信息,坚持做到不透露、不相信、不理睬。
案例二 火车票、飞机票退改签诈骗
案例三 刷单兼职诈骗
案例四 低价充值
保护个人信息
@各位考生:这些信息,别晒朋友圈
如果个人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人从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平台获取到,可能会被利用实施精准诈骗!以下各类信息不建议考生公布于网络:
1高考准考证
2个人身份证
3考生号及密码
4成绩单
5成绩查询页面截图
6志愿填报表
7个人录取通知书
认准官方平台
认准官方标识,勿信“小道消息”
每年高考期间,网上都会有大量涉考信息传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个人或
2022年,教育部会同网信,公安部门并联合多家互联网企业,继续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清理互联网涉考公众账号”专项行动,以便广大考生和家长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权威机构高考信息,避免上当受骗。广大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搜索查询高考相关信息时,请认准权威机构“官方”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高校及省市招办官方网站 教育部和各地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2022年高考举报电话 2022年高校招生章程 2022年高考录取日程及录取结果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