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ultivating Program for Intelligen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一、专业介绍
本专业为新工科交叉学科专业,涉及材料、力学、物理、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我国的快速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加快的迫切需求,根据我国智能制造强国战略,立足吉林省,培养具备宽厚且扎实的数学、材料、力学、物理、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经过自身学习和行业实践的锻炼,预期能达到以下的具体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准、一定的
培养目标2:具有宽厚扎实的数学、物理、
培养目标3:具有智能材料制造与开发相关的知识结构,能够从事
培养目标4: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拥有创新精神,能够主持智能材料的生产制备、工艺开发和性能优化,具有竞争意识,能够参与跨企业、跨行业及国际性的竞争与合作;
培养目标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实践能力;能够追踪智能材料制造领域的前沿理论、技术和行业发展情况。
三、毕业要求与指标点分解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1.1能系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科学理论基础并用于 | |
1.2能用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并对 | |
1.3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分析方法用于推演、分析智能材料工程问题; | |
1.4具有系统思维的能力,能够将工程知识用于智能材料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 |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 | 2.1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智能材料制造领域内复 |
2.2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智能材料制造领域内复 | |
2.3能够通过文献调研等方式析出智能材料制造和应用领域内复 | |
2.4能运用科学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智能材料和制造工程活动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 | 3.1掌握智能材料设计和 |
3.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元(部件)的设计; | |
3.3能够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 |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 | 4.1能够根据智能材料的基本原理,通过文献调研,研究和分析智能材料制造和应用领域复 |
4.2能够根据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和模拟方案,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 | |
4.3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
5.使用现代工具: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 | 5.1了解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 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
5.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 | |
5.3能够针对具体的智能材料制造和应用工程问题对象,通过组合、选配、改进、二次开发等方式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工具进行模拟和预测,满足特定需求,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 |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 | 6.1 了解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 |
6.2能分析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 |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 | 7.1了解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
7.2能够站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智能材料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 | |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恪守工程伦理、 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尊重相关国家和国际通行的 |
8.2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履行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社会责任,理解和包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 |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9.1能够在多学科、多样性、多形式(面对面、远程互动)的团队中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地、包容性地沟通与合作; |
9.2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承担任务,合作开展工作, 完成工程实践任务; | |
9.3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 |
10.沟通:能够就复 | 10.1能就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并包容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
10.2了解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 |
10.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 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 |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 | 11.1 掌握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11.2了解工程及 | |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12.1了解在当前科技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能接受和应对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
四、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五、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
修业年限:4-6年
六、授予学位
授予学位:
七、主干学科、核心知识领域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
核心知识领域:智能材料领域,特别√自修复材料、传感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等领域关于材料设计的基本原理、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结构设计、性能与应用的相关知识。
核心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智能材料基础、环境敏感材料、智能驱动材料、智能材料结构设计、相变原理、材料与结构力学、智能材料力学基础。
八、特色课程
专业综合设计类课程:
产学研合作课程:智能修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