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专升本考试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省教育考试院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一、替考代考入刑定罪,警钟长鸣不越红线
【案情】2019年12月,考生家长周某经人引荐找到某
【处理结果】
1.犯罪嫌疑人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八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犯罪嫌疑人吴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2.替考大学生齐某犯代替考试罪被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年。
【提醒】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
2.为了严防发生替考行为,专升本考试要求考生必须经过两道身份核验关:在进入考点时,考生必须经智能身份核验通道刷读身份证和抓拍头像,接受人证头像比对智能身份核验,人证比对一致后方可进入;在进入考场时,监考员还会对考生本人和准考证、身份证、考场图像单上的姓名、照片进行再次身份核验。核验关卡障碍重重,让替考者无机可乘,请各位考生勿信不法分子的蛊惑,更不要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以身试法终将“自食恶果”。
二、违禁物品切莫带,网络诈骗须警惕
【案情】2022年6月7日下午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数学全国乙卷、全国新高考数学I卷部分试卷图片,被疑考前泄露试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迅速侦破此案并发布案情通告:1.网传数学全国乙卷考前泄题一事,并不属实,而系考中作弊,某省某市某考生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2.网传数学全国新高考I卷考前泄题一事,也不属实,系有人恶意
【处理结果】
依据《国
【提醒】
提醒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今年专升本考试对于手机等通讯工具的管控全部参照高考标准执行,坚决把手机拦在考点之外。所有考点都配备了智能安检门,所有考生应接受安检门安检并通过后才允许进入考点,在进入考场时,监考员还会手持金属探测仪对考生再次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没有漏网的手机被带进考场。在考试结束后,考场视频录像还会进行集中回放核查,对于回放核查过程中发现有违规或作弊行为的考生,同样会依法依规对其进行处理。因此同学们在考试当天最好是不带手机,如果带了的,在进考点之前一定要自己找个地方存放好,或者是交给考点管理人员统一存放,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把手机或者其他通讯工具带进考点、考场。
提醒二: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
2.普通专升本考试的试题和答案属于国家机密级材料,试卷的命题、印制、发放、领取、运送、保管、启用、启封、施考、回收等各环节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各类
二、考试作弊断前程,侥幸心理不可有
【案情】2021年某省专升本考试期间,少数考点存在严重作弊现象,该案件涉及两所考点学校:xx工程学院和XX理
【处理结果】
1.涉嫌犯罪的11名考点学校教职工、3名教育
2.对查实的151名违规考生作出当次考试各科成绩无效的处理,同时将考生违纪情况通报考生所在学校,由所在学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和本校学生管理规定予以处理。
【提醒】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兜售作弊器材,不法中介组织大规模团伙作弊,利用考生对考试的重视,诱导考生作弊,严重危害国
四、高校招生有章法,“渠道”上学不可能
【案情】2020年5月30日,受害人陈某某在某网站上认识一名叫陆某超的男子,该男子称能帮助受害人的孩子录取到更好的学校。通过网上多次联系,陈某某相信了陆某超的谎言。之后,陈某某陆续向陆某超支付7.8万元,结果不但没有录取,反而人财两空。10月8日,民警将嫌疑人陆某超抓获。
【处理结果】
警方已抓获犯罪嫌疑人陆某超,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提醒】
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录取过程须公平、公正、公开。未经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及认可的招生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本科院校名额”的诈骗信息,应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蛊惑,以致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