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潜教授张孔来:谈到陈志潜先生,他早年毕业于协和并留校任教公共卫生专业。1956年,国家刚开始实行苏联的“副博士研究生”制,我正值从北大医学院的公共卫生系毕业,当时指定我们班里5个学生可以考副博士研究生。为了不在自己同窗中竞争,我和另一位男生报考了地域离京较远的四川医学院并顺利入学就读。当时四川医学院招收研究生的导师叫陈志潜,我们先前根本不知道陈志潜是何许人,后来到了以后才知道,陈老先生原来就是林巧稚、钟惠澜他们这老一辈科学家的同班同学。1934年,陈志潜教授(后一)与家人在河北定县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举家到河北定县去实施农村卫生的试点工作,创立农村三级保健网、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解决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但是这项工作一直都没有被很好地推广,一直到世界卫生组织有一次在阿拉木图开会,准备在全球推广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的体制。这样,陈先生首创的“定县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推广发展,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模板。陈先生在解放前还创办了重庆大学医学院,为我国卫生事业、尤其是农村社区保健和公共卫生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采访组:协和包括基础所培育了许多医学大家,在您看来,这些老教授身上有什么共性特征?张孔来:我认为基础所的老教授们都是非常敬业、默默奉献、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在为国家做贡献,而且是讲科学、说实话、做实事,这是一个基础医学研究必备的条件,所发现的是最基本的、跟生命有关系的元素,一定要说实话,一定要讲自己所发现的东西。不能只认为说阳性的结果才算是结果,阴性的不是结果。
我组织翻译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叫做《Healing the Schism》,中文译名为《弥合裂痕》,讲的就是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裂痕,我认为这是临床医生改变思想、推广群医学的一本启蒙之书,后来像邓家栋、王陇德、胡大一一些临床大夫纷纷提到这本书很重要,不同场合都讲到这本书、推荐这本书。 后来协和重译再版的陈志潜先生英文著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中文版,书中他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医学发展,特别指出了在河北定县创立农村医学模式、在四川农村探索新中国的农村医学模式的经历。陈先生说过“这本书的中文定稿一定要由张孔来拍板”,他相信我会认真地去学习和领悟书的内容,这本书我也是主审。王辰院士和杨维中院长也提到,“这本书要作为我们协和学生的参考书”,我也非常主张,希望这本书出版后,推动我们这一代人和比我们更年轻的人,来更好地理解我们中国的公共卫生、中国的农村卫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张孔来:80年代末,艾滋病在世界广泛传播,中国也开始出现病例。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普及相关知识,我又一次担任翻译解围。当时,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一起制定我们国家的艾滋病中长期规划,卫生部要求我也参加这项工作。此前我还是艾滋病研究的外行,此后我逐渐开始接触艾滋病的咨询与预防工作,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艾滋病与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并创建了群众团体“中国艾滋病工作网络China AIDS Network”(简称“艾网络”),成员主要来自国内艾滋病防治相关领域如公安、政法、教育、青年团、妇联、大学、国家和省级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以及艾滋病感染者等。成员都以个人名义参与各种与艾滋病预防研究相关的公益活动,积极配合国家卫生部门开展工作,名气也越来越大了。艾滋病研究工作及证书可以说我们教研室在全国是最先做社会行为与艾滋病的关系研究的学术机构,就这样一个一个研究生做下去,所以别人也就通过我们知道,原来协和还有这一批人在做这个工作,这批人落脚在基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