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专业介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篇)

| 来源:贵州黔南科技学院 1318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原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文学部)成立于2002年,现有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四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600余人。下设中文系、新闻系、英语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和大学外语公共教学部,有“智雅教师协同创新教师工作室”、“博雅讲席学者专家工作室”两个特色教师工作室和“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研究中心”一个新型智库机构,研究中心被省教育厅首批认定为黔兴智库贵州省高校智库联盟成员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174人,专职教师152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1人,行政管理人员(含辅导员)18人。还聘请了31名贵州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为“博雅讲席学者”特聘教授(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12名贵州省新闻传媒业界专家为“双师型”业界导师和客座教授。

学院建有大学外语语音实验室、新闻录播实验室、媒体融合协同创新实验室、新闻发言人与智慧采编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实验室、涟江文化书院与非遗制作实验室。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贵州省人文社科项目、贵州省教学改革、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贵州省教育科学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共40余项。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培养学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好的母语写作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古典文献阅读和欣赏能力,具有一定文艺理论素质和较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发展和嬗变的历史知识。复兴传统文化,涵泳生命于千年美德,兼重知行合一与人格塑造。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多方面需要,成为能在传媒、出版、教育、文艺部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络、广告及各类文化产业等行业从事相关的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人文素养、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好的母语写作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古典文献阅读和欣赏能力,具有一定文艺理论素质和较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发展和嬗变的历史知识。复兴传统文化,涵泳生命于千年美德,兼重知行合一与人格塑造。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多方面需要,成为能在传媒、出版、教育、文艺部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络、广告及各类文化产业等行业从事相关的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学科专业类

1、学科门类:文学(05)

2、学科类:中国语言文学类(0501)

四、核心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大学写作、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

五、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有教学科研类岗位,主要在各级教学和科研机构单位从事汉语言教育教学及科研等工作;党政机关类岗位,主要在各级教育部门从事协调、指导、监督教育等工作;企事业单位类岗位,主要担任在各企事业单位担任秘书、策划、宣传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工作;媒体、广告类岗位,主要在新闻媒体单位、出版单位、广告公司从事编辑、文案等工作。

英语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深厚的英语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能在教育、翻译、国际贸易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学生需要掌握英语语言技能,了解中西文化异同,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欣赏能力、英汉口笔译和跨文化能力,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学科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和学术规范,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相关信息技术,具有运用系统方法论进行外语理论学习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掌握口笔译的相关理论与技巧,具备较高的翻译技能;掌握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语运用能力;具有较宽阔的商务视野,了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掌握较广博的人文通识知识,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对国际事务、国际组织、国际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三、学科专业类

1、学科门类:文学(05)

2、学科类:外国语言文学类(0502)

四、核心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语言导论、英汉/汉英笔译、英汉/汉英口译、英语文学导论、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英语演讲与辩论。

五、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在教育、翻译、国际贸易、文化管理等领域就业,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英语教师、专业翻译、国际企业人才等。

六、专业成果

本专业教师在国内外语言学和文学研讨会上频繁发表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学术奖项。此外,学生团队曾在全国英语演讲、写作和词汇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新闻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新闻学专业立足于贵州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兼具复合型知识结构、全面专业技能和优秀发展潜质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并着力为地方的新闻事业发展服务。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宽广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采、写、编、评、摄、录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及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了解国内外新闻传播工作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文学、历史、新闻、公共关系、广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三、学科专业类

1、学科门类:文学(05)

2、学科类:新闻传播学类(0503)

四、核心课程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原理、新闻摄影、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新媒体文化与素养。

五、就业方向

新闻学专业学生可以在报纸、广播电视及新媒体等各种新闻单位、互联网公司、公共关系公司、党政机关、文化机构等领域从事新闻采访、编辑策划、宣传推广、咨询管理等工作,也可以自主创业或进入高校深造。

六、专业成果

2022年新闻学《传播学》教学团队被认定为“贵州省一流本科课程”省级金课。本专业拥有新闻录播实验室、媒体融合协同创新实验室、新闻发言人与智慧采编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媒资与网络舆情实验室、涟江文化书院与非遗制作实验室,能够在理论课程外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平台,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媒合作、校校联合”的方式,本专业与地方之间建立起“旋转门”和“亲水平台”。与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日报社、贵州广电新媒体、贵州省青少年活动中心,贵阳市花溪区融媒体中心、贵阳电子职业学校等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师范人才培育基地、文化创意人才孵化基地、文化博物馆人才、文化旅游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建成20余家有应用型人才视角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还通过校地合作的模式共同研究横向科研课题。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一、培养目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我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宽广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采、写、编、评、摄、录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及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了解国内外新闻传播工作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文学、历史、新闻、公共关系、广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三、学科专业类

1、学科门类:新闻传播学类(0503)

四、核心课程

传播学、新闻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国新闻史、广告学概论、数据新闻导论、逻辑学、外国新闻、史融合新闻学、新闻编辑学、网络传播研究、新闻评论学。

五、就业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可以在广播电视及新媒体等各种新闻单位、互联网公司、网络传媒中心、影视动画制作企业、融媒体中心、公共关系公司等领域从事新闻采访、编辑策划、网络编辑、全媒体运营师等职业,担任融媒体记者、文案编辑、新媒体编辑、网络运营、新媒体策划等职责,也可以自主创业或进入高校深造。

六、专业成果

2022年《传播学》教学团队被认定为“贵州省一流本科课程”省级金课。

2023年《深度报道》教学团队被认定为“贵州省一流本科课程”省级金课。

专业实验室:本专业拥有新闻录播实验室、媒体融合协同创新实验室、新闻发言人与智慧采编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媒资与网络舆情实验室、涟江文化书院与非遗制作实验室,能够在理论课程外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平台,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专业建设情况: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媒合作、校校联合”的方式,本专业与地方之间建立起“旋转门”和“亲水平台”。与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日报社、贵州广电新媒体、贵州省青少年活动中心,贵阳市花溪区融媒体中心、贵阳电子职业学校等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师范人才培育基地、文化创意人才孵化基地、文化博物馆人才、文化旅游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建成20余家有应用型人才视角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还通过校地合作的模式共同研究横向科研课题。

图文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