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河北大学关于修订201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校教字[2010]8号)

| 来源:河北大学 2476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是贯彻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的主要体现,是落实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文件。为主动适应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趋势,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组织全面修订201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指导性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我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开放办学、服务社会、改革创新”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在深化学分制改革的基础上,试行“三学期制”,探索“融通”育人思想,完善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办学特色,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修订原则

继续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的体制,强化素质拓展、就业创业等实践教学环节培训体系,在“三学期制”改革基础上,以优化课程结构为切入点,坚持贯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通、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相融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通、招生培养与就业创业相融通的“本科教育融通制”,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全面修订适合各本科专业具体发展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推进通识教育:秉承素质教育理念,注重课程的综合、交叉与渗透,打造多类别的通修与通选课程。通修课程要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通选课程鼓励设置跨学科的高水平课程。通识教育重在锤炼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二)夯实学科基础:实施按学科大类培养,打破专业壁垒,拓宽专业口径,鼓励跨专业设置学科基础课程,科学合理地重组学生知识结构,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三)注重个性发展:适度控制必修课总学分,提高选修课比例,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按照学术研究类、就业创业类等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设置专业发展课程组,为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提供更多机会。

(四)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建立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结合“三学期制”改革,充分利用短学期,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设置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创新型实验、素质拓展、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与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的就业创业训练活动,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三、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发展三种类型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发挥学校教育特色,在传授大学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层面上,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观察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课程的设置要有助于形成学生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通识教育包括通识通修课与通识通选课两部分。通修课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大学数学、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设置不同的修读起点,学生入学先进行分级测试,依据测试成绩确定修读起点;大学数学、计算机基础实行分类教学,不同学科专业开设不同类别内容的课程;大学体育实行分项教学,开设篮球、排球、武术等十二个项目,学生入学即选项目,一年后可再次选择其它项目。通选课程是指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人文科学与艺术类、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类、自然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类、生物科学与医学类、就业创业与国防教育类五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第二课堂素质拓展与就业创业等实践内容。鼓励在通选课中开设前沿性、交叉性、系统性的高水平课程或学术前沿专题讲座,以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遵循基础性、公共性原则,按学科大类设置课程,建设完整、规范、科学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宽厚的基础,鼓励学生跨类选修学科基础课程。

3、专业发展课程

专业发展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部分。专业核心课以规范严谨、精炼优质为建设目标,专业选修课以前沿、特色、开放为建设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的不同发展途径设置相应课程组。专业发展课程应努力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参与就业创业训练提供条件。鼓励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适宜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提倡在学术研究类课程组设置专业外语课程。

(二)学时学分要求

1、学时学分分配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教学计划一般按四年学制设置课程及分配学时学分,毕业学分控制在156-170学分,总学时数控制在2200-2800学时。不同学科门类毕业学分学时控制量有所不同:哲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外语)、历史学类毕业学分设置为156-160学分,学时数控制在2200-2600学时;经济学类、法学类、管理学类毕业学分设置为161-165学分,学时数控制在2400-2700学时;理学、工学、药学类毕业学分设置为166-170学分,学时数控制在2500-2800学时。其它专业参照四年制本科专业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非医学类本科专业毕业学分控制在200学分,四年制医学类本科专业毕业学分控制在200学分,五年制医学类本科专业毕业学分控制在220学分。

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发展三类课程中,选修课比例原则上应达到总学分的30%以上;各实践教学环节所占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总学时)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总学时)的25%。

2、学分计算

理论课课堂教学原则上每17学时计1学分,体育、军事理论等偏重实践的课堂教学,每34学时计1学分;实验、上机等教学环节每34学时计1学分;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素质拓展训练、创业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周为计算单位,原则上每周计1学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一般为8学分。

四、相关说明

(一)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总体教学安排试行“三学期制”,秋季学期为19周,其中17周安排教学,1周考试,1周机动;春季学期为18周,其中17周安排教学,1周考试;夏季短学期为3周,安排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学科前沿讲座、大学体育技能测试、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实习实训等。

(二)各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时,不足17学时的实验课不需独立设课考核,课程号为理论课编号+sy,学分计0,填写实际学时数;达到17及以上学时的实验课需独立设课考核,单独编号、单独记学分、单独记成绩。

(三)课程设置为两个学期、最终考核记一次成绩的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等课程,第一学期课程学分设置为0,第二学期课程学分设置为总学分数。

(四)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长学期的课程安排原则上控制在每学期20学分左右。

(五)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可开设辅修/双学位,各专业负责设置课程。学生修读不同于本专业的课程,达到25学分以上即可获得该专业辅修证书;学生修读不同于本专业的跨一级学科门类的课程,达到50学分,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答辩,即可获得该专业的双学位证书。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