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培根铸魂 名师引领 | 心理学部教学名师风采

|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 2721

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百年师范教育的传承者,天津基础教育文脉发祥地,是天津市唯一面向基础教育输送优质师资的师范大学。学校教师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深刻践行教育家精神,切实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书育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本领,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让我们聆听他们的故事,领略他们的风采。

白学军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白学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基地主任,“国民心理健康评估与促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主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家级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课题负责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领衔的“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 ”团队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期从事汉语阅读的认知机制、高效率学习、心理健康等领域研究工作,多项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主编教材《实验心理学》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

白学军教授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0年,长期致力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围绕“如何促进个体心理发展”问题,开展关于汉语阅读的认知机制、高效率学习、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在心理学科发展与建设、科研攻关、课程建设与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勇于担当,推进全国心理学事业发展

白学军教授是我国心理学事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之一,由于其在我国心理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获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

组建高端团队,引领国内眼动研究发展

着力发展我校心理学科在眼动研究上的优势,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眼动研究团队,其眼动心理研究实验室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团队与国外10余所著名高校合作,在国外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上的汉语阅读的空格研究,其实验范式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研究成果被收录到美国经典的《认知心理学》教材;另一项中、英、芬三国语言阅读的眼动研究发表在Cognition,受到Weekend Financial Times、Science Daily、Global News Connect等10余家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在眼动研究领域发表成果居全国前列。

围绕心理健康重大需求进行联合攻关

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民心理健康评估与促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单位的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建立协同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标志性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包括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

推进学科融合致力心理交叉学科发展

着力推动心理学、语言学、国际教育学和体育学等学科融合发展,开展跨学科高水平科研融通协作,成立“天津市眼动追踪跨学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入选天津市第二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此同时,利用脑成像设备和学科优势,通过人工智能+心理的解决方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基础研究,深化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认识和应对科学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成心理健康预警方案和干预措施,获批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与智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搭建高质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

作为创办成员之一,组织召开九届中国国际眼动大会,大会成为继欧洲眼动大会(ECEM)之后另一国际眼动研究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连续主持召开三届“中国特色心理学智库建设”高层论坛,召集全国心理学家共谋国家战略需求与心理学智库建设,推出高质量智库成果。创办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连续主持召开九届全国心理服务机构发展模式研讨会,为心理服务机构的交流搭建供需合作平台。主持承办第18届全国心理学大会,主办首届、第二届全国心理学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为全国各地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

言传身教,树立教书育人劳模典范

从教30年来,白学军教授始终坚守教学一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课程教材建设,注重育人成效。

课程教材建设。先后负责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儿童发展》,编著“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实验心理学》,主持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应用心理学,主持建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课(MOOC)《儿童发展》,累计在线学习人数超10万,并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领衔建设的《基础心理学》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课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以上为我国心理学科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育人成效显著。指导学生多次获得“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天津市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等。此外,白学军教授长期致力国内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先后组织主办三届全国心理学专业《实验心理学》任课教师培训班,致力于提升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累计500余名师生接受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连续组织主办10届全国眼动追踪技术高级培训班,致力于提升全国高校师生及相关领域规范化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累计有上千名师生和科研工作者接受训练并获得结业证书,为提升我国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敢于创新,推动心理学研究自主发展

白学军教授长期从事汉语阅读和心理健康素质相关研究,关注不同年龄学生学习效率和个体心理健康与促进等关键问题。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技术(fNRIS)、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等现代化研究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近20余本,发明专利近20项。

个体阅读能力发展研究。通过采用眼动记录仪开展的个体阅读能力发展研究,揭示个体阅读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出版著作《阅读心理学》、《眼动研究心理学导论:揭开心灵之窗奥秘的神奇科学》、《眼动分析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等。研究成果对于中文国际教育教学理论的改革、汉语初学者教材的编写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主编学术著作与学术期刊。主编的《实验心理学》入选“十二五”规划国家规划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专著《阅读心理学》入选《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主编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获天津市优秀出版物奖,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以学报国,用“心”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白学军教授始终坚持心理学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长期从事心理健康领域的社会服务,带领团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构。

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期间,推动落实22个部委《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受国家卫健委委托,组织完成对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发展现状的调研。创办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落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带领团队开展心理健康科学普及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白学军教授组织全国千家机构开展“送安心”活动,推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上万名心理学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工作。作为教育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参与教育部思政司组织的面向高校师生的心理应激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天津市心理工作者积极抗疫,主编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防护手册》,获天津市优秀出版物奖(网络出版物奖)。在天津市科协和市教委主办的“开学了,院士来班上”活动中,先后与张伯礼院士、陆林院士一起为全市126万名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被《人民日报》宣传报道。此外还参与多项科普宣传工作,直接听众和观众达430万人以上。

白学军教授带领的“风雨同心”学雷锋服务队入选“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长期开展天津市民众健康心理科学知识普及志愿宣讲、组建天津市学生心理热线、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志愿服务,定期到天津市戒毒所、天津市盲校、天津聋哑学校开展针对特殊群体心理志愿服务,先后获得“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天津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所在党委荣获“天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用实际行动践行心理学科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宗旨。

杨海波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杨海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兼任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心理与行为研究》副主编等。先后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市“131”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等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天津市首届创新能手等荣誉。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负责人等。

积极拓展科学研究领域,助力心理学科发展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天津市顶尖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作为心理学科的骨干成员,杨海波教授积极调整研究方向,拓展儿童创伤心理研究领域,完善心理学科的发展体系;开拓眼动追踪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应用研究,提升心理学科的眼动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增设用户体验与大数据研究方向,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的重大项目等,开展高效率学习、注意控制、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等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心理学类TOP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和《心理学报》等高水平期刊上,多篇论文成为高被引论文。先后受邀在国际心理学大会、日本心理学大会、欧洲眼动大会、中国国际眼动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得到同行认可。研究成果先后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杨海波教授在做好科学研究的同时,致力于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研发心理健康监控与调适系列设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连续9年在四川震后灾区义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受到当地民众认可,凸显心理学科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立足天津区域发展需求,探索并建立区域性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

疫情期间,杨海波教授积极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心理援助与科普工作。参与编写“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新理念”系列科普丛书,编著《向快乐与幸福出发》分册;参与策划“千家机构送安心”系列活动,与全国各地近千家心理服务机构联合开展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工作;作为副主编,带领天津师范大学“风雨同心”科普团队,编写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防护手册》获天津市优秀出版物奖(网络出版物奖);撰写科普文章,先后发表在《天津日报》、学习强国、微言教育等平台上;参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爱心战“疫”活动,进行“家长如何引导儿童的心理调适”直播及答疑,观看人数达超过50万人次。

坚持育人一线,致力于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

从教16年以来,杨海波始终坚持在课堂教学第一线。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领衔《心理学研究技术》教学团队获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心理学研究技术》获批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领衔建成了全国应用心理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天津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在内的13个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助推课程思政,通过“知-行-信”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成果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特等奖;参与主编的国家规划教材《实验心理学》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在学生培养上,杨海波教授倾尽心力,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6项。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获天津市“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指导1名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全国应用心理优秀学位论文,指导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指导1名学生获全国心理健康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

长期以来,杨海波教授持续传承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先生提出的“爱国、尊师、勤奋、认真”的为学理念和“人以德立”的为人准则,致力于做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先生”。

周广东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立德树人 不负所学

周广东,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他积极贯彻 “勤奋严谨、自树树人”的校训,恪守“爱国、尊师、勤奋、认真”的学部部训,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身体力行、默默奉献。

教学为本 科研为根

从教以来,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周广东立足理论,与时俱进,深耕现实案例的教学,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评价,近五年,有六次生评教成绩位于前2%;在今年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中,被评为“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师”。

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周广东也始终秉持着“以科促教,科教相长”的理念。自2018年以来,他在SSCI、CSSCI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文章,主持了4项省部级课题,参与了10项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此外,周广东联合主编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 (C证专用)》一书,并参与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岗位培训教材》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心理自助手册》等书籍的编写工作。

以生为本 为国育才

学科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周广东依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成长,用实际行动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他先后多次指导本科生的国家级和市级大创项目,其中的一篇论文入选2023年全国大创年会展示论文;今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并获得全国一等奖;还指导学生参加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大赛,学生获得“天津市一等奖”,本人也因此获得天津市“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近四年所指导的10名本科毕业生中,8人考上了研究生,其中两人保送研究生,一人直博。

学有所用 服务社会

周广东将个人专业同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服务。

他受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委托,为中高考考生录制了有关应对考试焦虑的科普视频,该视频于高考期间在天津电视台教育频道循环播放。他还在“8·12”重大火灾事故中,为烈士家属提供了14天的哀伤辅导。在疫情期间,他积极参与心理服务工作,包括接听心理热线,接受电视台、广播电台采访10余次、报纸采访1次,参编科普书籍2部,学习强国发文1篇,为我校学生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录制科普视频等。这些社会服务影响较大,且受到了广泛好评。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受此鼓舞,纷纷参与到心理科普的创作中来,并在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中多次获得校级和市级荣誉。

从教学到科研,从学校到社会,周广东始终抱持着“立德树人,不负所学”的信念,这激励着他继续努力奋进,成为一名更好的人民教师。

吴暇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心理学是使人快乐的

我是吴瑕,是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一名副教授,这是正式的介绍,但我其实是个充满好奇心的“知识探险家”。我在清华大学获得了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天津师范大学工作后,又前往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并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完成了博士后研究。这一路的探索之旅,有欢笑,有迷惘,但更多地是对心理学的认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自己,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内心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还能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说到平静,每当我为学生们修改论文时,总会提醒自己“要保持平静,莫气”,网络上的那些“毒蛇评语”段子我也特别感同身受,哈哈。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和学生们一起头脑风暴时的兴奋,以及逐句斟酌修改论文时的成就感。我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注意和认知控制上,虽然听起来很基础,但却非常重要。它们不仅受到许多新兴媒体的影响,还能反过来影响许多认知心理过程。我的研究涉及行为实验、ERP(事件相关电位)和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别担心,我有丰富的经验。我已经发表了30余篇SCI/SSCI/CSSCI论文,还出版了一部学术专著。除此之外,我还主持了多个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所以放心,心理学的科研之路也许很难,但始终有我会陪你前行的。

说到快乐,站在讲台上是我感到最兴奋和快乐的时刻。我主讲的《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导论》都非常具有理性思维,又和生活非常贴近,每次在课堂上和学生们激烈讨论都会让我教学相长又意犹未尽。因此,要抓住每一个灵感!我还通过多项教改项目和教学创新大赛,不断夯实课程建设,让每一堂课都充满趣味和思考。我也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天津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生评教成绩多次在学部名列前茅。作为教育部《认知科学基础》虚拟教研室的副主任,我也把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多所大学的老师们交流,共同促进课程的进步。

说到快乐,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会让我感到无比欣慰。作为硕士生导师,我的课题组学生数量很多,十分热闹,但我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性格脾气迥异,却都非常珍贵和特别。所以,我会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看到他们在我的指导下发表高水平论文、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在互联网+竞赛中获奖,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培养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他们的梦想。

除了在学校,你还可能在其他地方发现我的踪迹,也许是B站科普视频的阿婆主,是学术讲座的报告人,是心理援助热线的接线员,是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是课程培训师。无论是什么身份,我都想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让更多人体会到心理学的魅力和探索心理学的快乐。我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欢迎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探索心理学的奥秘,实现自我价值!期待与你在天津师范大学见面!

李琳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一次又一次认识心理学

我是李琳,现在是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一名讲师。我也是天津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06级本科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2014级博士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没错,我是一枚土生土长的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人。

相信很多同学像我一样,对“心理学”这门学科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学习了心理学就能看透别人的心思吗?就可以变成一名心理咨询师吗?听说心理学也要做实验,都会研究些什么呢?”2006年的我抱着一堆问题走进了天津师范大学的校门,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心理学生涯。本科阶段的我享受国家级一流课程带来的心理学知识的洗礼,为学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硕士生阶段的我得益于学部优秀的科研平台开始接触眼动追踪技术,通过“心灵的窗户”探索人类阅读认知加工的奥秘;博士生阶段的我得益于学部先进开放的国际化科研合作,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助在英国莱斯特大学完成博士生联合培养,在中英两国导师的带领下走上国际学术舞台与世界对话,将认识老化对中文阅读的影响作为自己持续关注的研究主题,多次在中国国际眼动会、欧洲国际眼动会、英国实验心理学年会、美国实验心理学年会等国际会议上进行学术报告。在学期间我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天津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学生时代的心理学满足我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各种好奇、让我提升能力开阔视野、引导我探索人类认知发展最前沿的奥秘。

毕业后,我有幸继续留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一名心理学科研工作者,我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发表SCI/SSCI/CSSCI论文十余篇,出版了学术著作《基于R语言分析的心理语言学眼动数据处理》,科研成果获第十七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疫情期间,我也积极发挥自己在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优势,参与“风雨同心”志愿服务,接听心理热线、参与两部心理自助科普书籍编写,学习强国发文一篇,录制多部心理健康科普视频。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教师,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们交流、讨论的时光是最让我感到快乐和兴奋的。为了讲好《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学史》这两门知识点庞杂的课程,我下苦功夫备课,养成了随时随地搜集案例、每时每刻想着教学的习惯,在“哏都”天津十余年的生活更让我掌握了抖包袱的技巧。每次看到学生们在我的课堂上开怀大笑,每次用最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们的激烈讨论,每次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每次收获“老师你的课好有趣、好丰富、我爱学”的评价都能让我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获批教育部教指委教学改革项目、天津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改项目。我还与学部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起开发“心理学青年教师朋辈支持教学工作坊”,以心理学课程思政为引领,心理团体辅导为载体,帮助更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在服务学部教师的基础上开展“京津冀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坊”并承担全国心理学专业第三届人格心理学暨第一届社会心理学任课教师培训班中的青年教师工作坊培训任务。

工作之后的心理学,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心理学部传承的沈德立先生“爱国、尊师、勤奋、认真”的治学精神和“人以德立”的崇高品质的可贵,让我明确了以心理学专长服务、回报社会的意义,更让我坚定了为中国心理学科研事业发展奋斗、为中国心理学人才培养奉献的信念。我希望与你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一起体验探索内心世界奥秘的快乐,迎接心理学科研难题的挑战,享受心理学服务社会的快乐!期待与你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见面!

供稿:心理学部

图文排版:任欣怡

责任编辑:肖卉如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