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非通语种 “外语+”定制式辅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简介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有越南语、缅甸语、泰语、印地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马来语、尼泊尔语、老挝语、柬埔寨语10个非通语种本科专业,数量在双一流高校中仅次于北京大学。其中,缅甸语、印地语专业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泰语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缅甸语、越南语、泰语、印地语、尼泊尔语在最新一轮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专业排序均位列第一。
云南大学非通语种本科专业师资力量雄厚,4位全国知名教授(其中2位为博士生导师)常年为本科生授课。各专业严格按照国家级一流专业标准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均实行小班教学,保证师生充分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学生在第五学期均要到语言对象国留学一个学期,进一步强化语言能力。各专业长期聘用高水平外教授课,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流与适应能力。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均要求用外语完成。近年来,在全省专业外语能力统考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了省内领先的优异成绩;在各类专业竞赛中,非通语种的同学们也屡获佳绩。
非通语种名家名师
僧伽罗语外教接受《外国专家在云南》节目采访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非通语种专业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均实施“外语+”定制式辅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非通语种专业和新闻学、法学专业协同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自愿选择新闻学或法学为辅修专业,也可只修读非通语种专业。在修满主修专业学分、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的基础上,达到学校规定要求者,可获得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或辅修专业证书。
非通语种的同学们
“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使学生在具备卓越外语能力的基础上,获得多样化的专业技能。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拓宽学生适应面,增强就业竞争力。未来,非通语种专业还将进一步优化“外语+”定制式辅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民族学、历史学等其他专业合作培养的可能性。
2016年4月,“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在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基础上成立。非通语种专业和新闻学专业的复合培养,将为南亚东南亚国际文化传播提供大量精通东南亚南亚国家语言、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新时代新闻专业高级人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
云南大学法学院设立了东南亚国家法律研究中心,着力开展南亚东南亚国家法律研究。非通语种学生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研究和掌握南亚东南亚法律制度,不但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契合,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而且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重要意义。
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非通语种本科专业得益于学校深厚的学术积淀,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外语+”定制式辅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势必为非通语种本科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